
撰文.莊振家
這個世界上有一種力量是最值得敬畏的,那就是「信仰」的力量。當一個人在人生旅途中艱難而曲折地行走時,必然會有面對徬徨和無助的時候,有時也會有面臨何去何從、無法抉擇的時候,這時心中的信仰就是支撐我們走下去的力量。
今年 5 月,天主教會第 267 任教宗良十四世(Pope Leo XIV),在全世界的矚目之下誕生,他在就職演說中強調「願和平與你們所有人同在」,傳遞出廣泛且包容的訊息。新任教宗第一次的演講,共湧入 10 幾萬的信徒朝聖,可見影響之大。全世界的天主教徒超過 13 億人口,教宗的一言一行對信徒而言,都有著強大影響力,因為人們相信他代表著「上帝」的旨意,這就是一種信仰,這個信仰也凝聚著強大的力量。
每一年白沙屯媽祖的遶境進香,是臺灣非常重要的民俗信仰活動,而且參與活動的信徒人數一年比一年多,今年也不例外,進香行程於5 月 1 日出發,沿途帶動超過幾十萬信徒參與,這也是一種信仰。
因為信徒相信媽祖會帶給大家平安庇佑,給予人們無窮無盡的希望,當然其中也有不少無法解釋的神蹟,更加深人們心中的信念,可以讓人即使在體力不夠好的狀態下,也能堅持幾天幾夜的徒步,去完成心中的想法。這股想法或信念,產生了無窮無盡的力量,也就是信仰的力量。
從全球性的天主教會,到我們臺灣在地的白沙屯媽祖民俗信仰,再再告訴我們,信仰是非常重要的力量,信仰常常會影響著一個人的行為及產生勇往直前的動力。所以我們不能沒有信仰,尤其是引導走向光明的信仰。
信仰可以無窮無盡,但最好能夠擁有一些基本的元素,那就是:
一、堅信「善的力量」
在人性的研究上有所謂的 X 理論以及 Y 理論,X 理論強調性惡論,Y 理論是性善論。有時善與惡常常只是一念之間或是一線之隔。有一部影集叫做《我們與惡的距離》,就是在探討「善與惡」有時候並不是絕對的,而是要看所持的觀點與立場。但是「善」與「惡」有一個非常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包容」與「放下」。
如果無法包容就會有惡念,有惡念就會放不下,以致於形成仇恨的循環;而化解仇恨循環的最佳方法,就是相信「善的力量」,用「包容」來看一切事,用善的視野來「放下」一切的不愉快,這樣的信仰才能形成一個「愛的循理」。有了「愛的循理」及堅信「善的力量」,才有力量去面對、度過表面上看起來的不公平、不順遂以及各種困難,也才有力量去樂觀面對。
二、找尋讓自己願意付出的「信仰」
信仰不一定要很偉大,只要能夠讓您的內心充滿熱情地去付出,那就是一個「信仰」。舉一個小小例子:吳念真導演曾經為「Be A Giver」拍的一個短片,充分道破這樣的理念。
當您能付出,表示您有能力;您有力量而且「願意付出」,就是一種信仰;有了這個信仰,您就會相信,人生下來,不管機運如何,不管知識高低財富多寡,您都會是對這世上有貢獻的人;有這樣的信仰,您就不會小看自己,不會自卑,不會攀比,您就會仰首闊步,活得自在,活得快樂。
「信仰的力量」
信仰是一種理念,一種思維,更是一種力量,一個人在歷史的恆河裡,百年只是短短的一瞬間,唯有信仰能夠永存,能夠歷久彌新。
期望我們都能找到自己心目中的信仰,讓信仰成為我們茫茫大海中的燈塔,讓我們有目標、有方向堅定快樂的前行。
來源:第344期《有緣人月刊》
View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