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陳瑞貴
想像一下2070 年的臺灣是什麼景象?這樣的情景是什麼意涵?又要如何面對那時候的生活?2070 年距離現在有46 年,以臺灣平均壽命80.23 歲而言,至少現在約35 歲以下的人都將會經歷到那段未來。
遽變中的社會結構
依據國發會統計,2024 年臺灣人口約2,340萬人,至2070 年將減至1,497 萬人,預估減少844萬人,其中,0–14歲幼年人口減少171萬人, 15–64 歲青壯年人口減少920 萬,而65 歲以上人口則增加248 萬。
65 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數將從2024 年的19.25% 提高到46.5%,年齡中位數也將由45.1歲提高到62.4 歲,同時,由原來3.6 名青壯年人口扶養1 名65 歲老年人口,減少為每1 名青壯年人口需扶養1 名老年人口。
這些數字提示,人口總數正在快速下降, 46 年後臺灣人口只有現在的63.97%,生育子女數持續減少中,人口紅利只能維持到2028 年 ──從事經濟生產的勞動力正在大量減少,仰賴扶養、需要依靠養老給付的老年人口正在持續增加。從城鄉人口分布來說,鄉村人口快速流失,都市人口增加,現在約有7 成人口集中在六都,城鄉差距正持續擴大,這種趨勢正在持續,為的是城市比較容易獲得工作機會。
改變中的勞動樣貌
隨著臺灣工業化的進程,自從1992 年臺灣大量引進外籍勞工以來,迄今超過76 萬人,佔所有勞工的1/10,生活型態正默默地改變。初期大家習慣以貶抑的態度稱呼外勞為菲傭、泰勞、印尼傭,隨著臺灣人口老化及勞工缺乏,至今持續引進外地人力,繼印尼、越南、菲律賓、泰國之後,政府於2024 年初與印度達成共識,計畫引進1,000 名印度勞工。
事實上,除了從事照顧高齡者及傳統產業的勞動力外,隨著科技化及全球化的快速發展,臺灣在智能產業快速提升,需要更多全球外籍人才的加入,這些人已由個人加入的型態逐漸轉為團隊移動加入的型態,人數也在快速增加中,促使政府必須正視他們的存在,不僅是工作條件,也必須提供周延的照顧,包括休假、健康、醫療、婚姻、家庭等等。他們不再是「外籍勞工」,而是新一代的「新臺灣人」。當然,他們也必須學習、融入臺灣社會,並一起創造臺灣新未來。
以靈性面對可預見的衝突
2070 年的臺灣將出現的是強烈的城鄉對比:擁擠的巨型大都會區與凋零沒落的村鎮。可想像未來將有各色人種穿梭在臺灣街頭,一起在公司與工廠工作,管理主管不一定由臺灣人擔任,家庭成員也由不同背景的族群組成;工作場域及家庭中可聽到使用不同語言在溝通、交流。由於平均壽命延長且受限於65 歲退休定義未改變,許多所謂「屆齡退休」員工活躍在職場上,勞動力並不輸給青壯年勞工;公園裡、郊山步道及健身房也可見許多年長者揮汗運動。
整個城市顯現出由多種族、多年齡層的人口所構成的複合性組合,勢必存在不同程度的衝突與矛盾,需要時間消融,例如不同語言溝通與觀念差異的磨合。正如心道法師所言,「最大的煩惱根源,就是來自於人有『分別心』。因為有分別心,就有不平,就會抱怨;因為有分別心,就會產生不滿,就可能造成對立;因為有分別心,就有高低、好壞、善惡,乃至對錯、有無等等的比較、計較。」
或許我們正亟需「離相」的心面對未來複合的社會。不同種族與不同年齡層就是一種「相」,如果我們的社會必須延續或要能更好,或許必須離開一切顯現的「相」,心不為複合的「境」所轉,正如心道法師所強調的,「離開慣常的思維、行動,喚回我們的靈性知覺」,亦就是:以全新的視野與心態面對可能的未來城市。
來源:第341期《有緣人月刊》
Views: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