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紫式部
在網路新聞中,讀到這則介紹世界宗教博物館的報導,網路新聞瞬間即逝,有如《金剛經》所謂的「夢幻泡影」,或許許多人沒能夠發現這則報導,然而在宗博館創立二十多年後,還值得有人用讚嘆的筆調,「發現」這間 隱藏在永和紅塵間的博物館,這是一場長跑,也歸功於心道法師當年的堅持和遠見。
心道法師將宗博館設在百貨公司樓上的用心,也在多年後彰顯。因為宗教處理面對的原本就是紅塵,紅塵的生死、眾苦和離苦得樂的法門。宗教就是紅塵,紅塵也是宗教。
宗博館館長馬幼娟在臉書上感言:「謝謝每一位支持世界宗教博物館的朋友,宗博館全體同仁會繼續加油,努力打造一座為全齡服務,而分眾規劃出更精準細緻的學習內容,讓每位觀眾有理由常常來宗博館沈澱自己、放鬆自己、充實自己,無論透過看展、聽課、或參與活動。」馬館長點出了宗博館推動生命教育的關鍵,來到宗博館,啟動你對生命的思索、對生態的態度,在宗教教義和實踐中沉澱自己、放鬆自己,充實自己。
網路報導提到,過去曾有網友在PTT詢問,好奇表示「有人去過新北市永和的世界宗教博物館嗎?裡面是展什麼呢? 有真的文物嗎?最近跟好友有空想去看能放鬆心情的展覽,覺得能夠探討人生的博物館還不錯,有人有參觀經驗嗎?」
問題一出,湧出許多人分享意見,「宗教博物館真的值得推薦,跟當初想像的傳教為主差很多」、「真的相當不錯….可以花上一天的時間喔」、「之前本來以為只會在世界宗教博物館待不到一小時,結果待到要關門了還欲罷不能」。
當然最讓人流連忘返的,往旺是最觸動到內心深處的事物。近年來宗博館推出的三大生命教育特展,從「生死晝夜」到「山海天人」到「光在萬物」,其實就是一場生命從疑猜、寄情到開悟的圓滿過程。雖然宗博館介紹了世界上的十大宗教,但我們在生命教育特展,見到釋迦牟尼一生求道的歷程。是的,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的開悟和啟示就是「賦予了光」—光遍照萬物,也照亮你我的生命。
當悉達多王子走出生老病死四座城門,捨棄榮華富貴進入森林苦行求道,沒有保證日後他會成為佛陀,但對生命的疑猜是沒有關係的,有了疑情,是開悟的開端。
當你帶著生命何去何從的疑問進到宗博館,你想得到身心安頓,你只是想在大自然的吉光片羽放鬆,那都是好的。我們都抱著所有人生的疑問進到宗博館安靜的空間,即使相遇,也請面露微笑。
你沒有錯過「山海天人展」吧,那就是透過劇場科技與多媒材巧思,讓前來的觀眾可以在展覽中不只能體驗禪宗的自然觀—大自然性和大自在性息息相通。人類越能虛心向大自然萬物學習生態法則,法爾自然,越能尋得本心。
在《禪與日本文化》的最後一章〈自然之愛〉,鈴木大拙強調:華嚴哲學中一與多的平衡,自己與他人的融合,對自然美學的理解是絕對必要的。
禪宗提議尊敬自然、珍愛自然,過自然本身的生活;禪宗視人類的自然與客體的自然為一體。因此,自然住在我們之中,我們住在自然之中。禪宗倡導單純、簡樸、清貧、覺醒的生活方式,不試圖將自然用作自私的目的。
道元禪師將《涅槃經》經文「一切眾生悉有佛性」,重讀為:一切即眾生,悉有即佛性。多數人只能覺察表層的聲色,無法體驗到「心就是山河大地」。他以大自然為現成公案而指出:從自身的視角觀看萬法為迷,從天地萬法的視角觀看自身為悟。
南傳佛教「以自然為法」的修行傳統,使他們深信,整個宇宙是一個相互依存的合作體。佛使比丘在《解脫自在園十年》中說:夜晚的心靈最清醒,因為白天幾乎全心在生活瑣事上打轉,無法深入安住於寧靜中;到了夜晚,一切俗事已了,生機再現,心靈也比白天更清醒,因此內心充滿著能看清事物的光明,也喚起了活力。
觀照生命的軌跡,就是修行。被譽為「韓國梭羅」的法頂禪師,常在法會開示結束時說:我的話已經說完,剩下的請你們去外面,向毅然挺立的樹木傾聽。
山居生活也讓禪師對於「無心」與「無事」,有獨特的慧解:把心放空,叫做無心;空無之心即是根本之心。要全然放空,才會有迴響。有了迴響,生命才會鮮活。無事之人絕非終日遊手好閒,而是勤勞任事,卻不沉迷於工作的人,也就是能經由工作釋放自己的人,無事之人就是幸福之人。
帶著太虛大師作詞,弘一大師作曲的三寶歌第一段,「人天長夜,宇宙黮暗,誰啟以光明? 三界火宅,眾苦煎迫,誰濟以安寧? 大悲大智大雄力,南無佛陀耶! 昭朗萬有,衽席群生,功德莫能名。今乃知,唯此是,真正皈依處。 盡形壽,獻身命,信受勤奉行。」走進宗博館,你想著想著,久久入神。眼前,是彷彿宇宙大爆炸生命展開那一瞬間的光。
來宗博館尋光,領悟佛陀的領悟。
Views: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