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緣人會訊

有緣人會訊

網紅不勸敗風潮興

撰文.楊宏國

資訊時代的網紅,多的是有人在帶聲量、順便賣東西的各種亂象,然而,當網紅的負面新聞破壞其名聲的時候,反過來想,網紅也可靠著廣大的知名度為環境保護和生態盡一己的力量。最近這股反向的思潮,由點變成面,開始掀起風向。

「網紅帶貨」早已是主流的行銷模式,網路名人的「勸敗」帶動大量的時尚潮流,然而也衍生了過度消費、浪費與環境負擔等問題。此時,一股反制的「不勸敗」(de-influencing)風潮,正迅速成為TikTok、Instagram等社交媒體用戶的關注焦點。

「我的KIA車燒毀了,但車上的史丹利保溫杯卻一點事都沒有!你看看,連冰塊都還在…..」鏡頭從慘不忍睹的駕駛座,轉到杯架上的橘金色保溫杯,拿起來仍完好如初。這支TikTok上的影片展現了史丹利杯(Stanley)的驚人耐用性,迅速累積了百萬瀏覽量。

一時間,各路網紅都開始分享起自己的史丹利杯,原本走實用路線的保溫杯,竟爆紅成為「沒有就落伍」的時尚商品。許多被推播的TikTok用戶,就像被催眠一樣,紛紛按下購買的連結。不只各大通路賣到斷貨,甚至有民眾在限量版上市前一晚,到賣場外搭帳棚排隊。問題是,人們真的需要多這一個保溫杯嗎?恐怕未必。

「因為Youtube網紅的建議,我經常利用午休時間去諾德斯特龍百貨公司(Nordstrom)或J. Crew服裝店購物,每次都花超過500美元,」33歲的消費顧問佩奇查德(Paige Pritchard)對《美聯社》表示,自己大學畢業第一年就把6萬美元的薪水全都花在網紅推薦的服裝與美容美髮產品上,而這些絕大部分都是不必要的開支。

佩奇查德並不孤單,根據The Social Shepherd的數據,美國社群媒體有高達39%的用戶表示,自己曾因看了網紅的推薦而購買某產品。

「過度消費是時尚對環境造成破壞性影響的核心,」永續時尚顧問涂騰(Lara Tutton)對《The Big Issue》直言,「我們不僅買太多,還買了我們不愛的東西,甚至以『買了就只穿一次』的方式購物。而網紅的任務就是訓練我們消費者不斷渴望衣櫃內容翻新。」

不過,這種跟著網紅瘋買的熱潮,開始出現反省的聲音。從去年開始,「不勸敗」(de-influencing)一躍成為社交媒體的討論熱詞,#deinfluencing標籤在TikTok累積超過15億次瀏覽量。de-influencing一詞甚至進入牛津大學出版社「2023年度代表字」的決選名單。

不勸敗(de-influencing)顧名思義,是「帶貨」網紅(influencer)的反義,勸阻人們別一頭熱的按下結帳按鈕,相反的,先冷靜下來思考自己是否真的需要、商品是否有這項價值、家裡是否早有類似的替代品,甚至是產品製造過程是否環保、是否符合商業道德等。

「不勸敗」概念從美妝網紅韋爾絲(Maddie Wells)開始受到關注,她從2020年多次在TikTok對30多萬個追蹤者大談自己在絲芙蘭(Sephora)和Ulta美妝工作時常見的退貨商品。「儘管這些睫毛膏與去角質產品被許多網紅吹捧,但你不應該被炒作迷惑。」她說。

2023年TikTok內容創作者sadgrlswag在影片中對熱銷的UGG鞋款、王牌吹風機Dyson Airwrap等一長串時下流行的產品進行抨擊,並高調主張「我就是來勸你別買。」(I’m here to deinfluence you.)影片獲得大量點閱,引起眾多網紅的仿效,更讓「不勸敗」蔚然成風。

Views: 4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