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曹郁美
在佛教教義中「十二因緣」何以重要?因為它開展了許多困惑人的生命問題:
我是誰?我從哪裏來?從「無明」到「老死」是怎麼回事?為何我投生在我父母家而不是別人家?連帶著問:為什麼別人含著金湯匙出生,我卻一輩子貧窮下賤?父母生下我之前有徵求我的同意嗎?若真有業力與輪迴,為何我都看不見?若真有來生,將來我要去哪兒?
這是大哉問,每個宗教均卯足勁兒地解答, 但其答案都不盡如人意,今天我們試著由佛教的「十二因緣」來談這個問題。
在文獻中「十二因緣」常以「緣起十二支」的語詞出現,而「緣起」又等同「性空」。毋怪乎在《阿含經》中只要談起「空」,無不大篇幅地闡釋「十二因緣」,如《雜阿含.第一義空經》
(編號 335)即是。經文有一句說「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這「無來無去」不正與般若經典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相彷彿?既然如此,直接說「空」就好,為何要開展出十二支?
需知,由於眾生的自性見作祟,直接談空會誤以為「生命本是空」,「人生是空夢一場」, 而流於消極、無因無果論、斷滅論、否定努力與付出,因為「反正都是空」,最後產生「哪來的成佛解脫」的疑惑,應是佛教最不樂見的論述。
相反地,由「十二因緣」來開展生命如瀑流、不曾停歇;又如車輪般地滾動、周而復始; 反而簡單易懂、切中人心。那麼應如何切斷瀑流、停止車輪滾動?則需靠修行功夫。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通向佛道,全由各人揀擇。
「十二因緣」是指: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它們都是緣生法,無常法,彼此之間以「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原則相互依存。
回到原來的問題:為什麼我是我、而不是你或他?是誰做了此決定?佛教反對有一個造物主,若是如此,一切事物的因緣變化、生生滅滅又從何而來?為什麼人有慾望、讓「愛取有」燃燒不停?
依個人之見,以上問題由「因果與業力」來探討較無瑕疵,雖然它讓你看不見、摸不著、猜不透。
為什麼父母生下我?固然由醫學、科學可以解釋,但仍有許多問題無法解決。例如生長在同樣家庭環境、教育環境下,有人聰穎有人魯鈍,有人美麗有人帶著重大瑕疵?後者會問:
「我是招誰惹誰了?」「上天為何待我不公?」如果懂得因果與業力,想辦法懺悔過去、培福積德,或許下一世可以改觀。
或許又問: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何必談那無科學證據、無法測知的過去與未來?
「把握當下」才是最實際。此話固然不錯,但如何解釋許多密契的、超越世間的、難以理解的現象?已流行一年多的肺炎疫情、超級災難不就是嗎?不以「眾生共業」來解釋,行得通嗎?
緣起即空,空即無我,無我即無我所,只要你深入「十二因緣」,會發現奧妙無窮。
(本文作者為東吳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靈鷲山慧命成長學院講師。著有「《華嚴經》之如來放光」、「十方成佛──華 嚴小百科」等書。)
出處: 有緣人月刊291期
Views: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