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緣人會訊

有緣人會訊

要再多一點同理心

撰文.呂松庭

心道法師常常談起同理心,這裡,我們對同理心要多談一點。

年輕爸爸講起兩歲大的孩子,「我吃過的食物,小孩說什麼也不願吃,如果是媽媽吃過的,她勉強還會吃。」旁邊一個阿姨模樣的人附和,「對,我家小孩也是這樣。」

原來,從兩歲起,人就已知道媽媽和爸爸的差別。

上了小學後,不小心弄傷指頭,忍著痛,看到爸爸回家隱忍不揚;忍著等到看見媽媽,才放聲痛哭,如什麼天大的委屈。我們小時都搞過這招,也懂得媽媽比較能懂我們,可以無限量倒進我們的委屈、故事、辛酸和秘密。

然而,女性似乎不一定喜歡當故事的收藏者,我最近與頗多媽媽們聊起,有人說,會覺得累。

其實,如果認為女人就一定要很有同理心,美國女性主義作家史坦能就稱這是「同理心的病」(empathy sick),她說,女人是「同理心氾濫」,男人則是「同理心匱乏」到了人神共憤的境界,卻很少有人關心這件事。

史坦能講到她自己的母親時,必定能讓許多女性頗有同感,她這樣寫道:「我母親在不能愛自己的情況下,還創下愛別人的奇蹟。」許多台灣家庭裡的女人其實遵從著相同的成長軌跡,她們從未真的「愛自己」,卻一直在努力的「愛別人」。

我不能說,這種現象真的有文化差異。然而,美國諮商專家Beverly Engel協助過不少中東和印度的女性,許多人的媽媽是非自願結婚,後來變得對子女非常苛薄、挑剔、缺乏耐性。這些女孩長大後,覺得如果生小孩,勢必會重覆媽媽對待她們的方式,所以她們極力的抗拒進入婚姻。

女兒們常感覺,如果當初媽媽覺得犧牲了自身的幸福,後來常會將自己的憤怒和挫折發洩在孩子─也就是她們的身上。

我越扯越遠了─顯然,媽媽的不快樂是會遺傳的,女兒們又跟著創造了不快樂的婚姻。但既然兩歲的孩子已經懂得爸爸或媽媽吃過的東西是有差別的,算不算得上是天生基因的選擇?或許,從那麼小開始,孩子就已在將爸爸「推」出家庭外。「反正家裡有媽媽在,孩子也不吃我吃過的。」爸爸這樣告訴自己,專心一意往外發展。

【獻計】

照史坦能的說法,「同理心氾濫」和「同理心匱乏」都是一種「親情之病」,無論男人女人,最好能求取平衡,女人的情感要「進去」一點,男人的要再多一點感受心。

不要把同理心訓練想得太難,過去的例子發現,只要能跟男孩討論「別人的感受」,或要他們培養寫日記或周記的習慣,把日常的感受和體驗記下來,以後,自能提昇感同身受的能力。

Views: 18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