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莊振家
俗云「人老心不老」,永遠要保持一顆年輕的心,這是大家都知道的觀念及想法,但是社會上從過去到現在的某些既有成見,有時候也會造成上了年紀的退休人士無形中的打擊。
我在德國的一位同事,他離開職場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將他的「哈雷重機」重新整修一番,然後裝載著露營設備,進行他的環德(以及可能的環歐)重機之旅。問他為什麼?他的回答是,他喜歡騎重機旅行享受各地風光,不想退休後只守在他那美麗的房子裡度日。
他是多麼的追求獨立及自由自在。
在歐洲,很多國家的人們在退休之後,不會去打擾自己的後輩,而是更懂得如何規劃自己的「晚霞餘光」,他們都非常重視自己身體的健康,儘量讓自己能走能動、維持行動力。
這樣的想法在臺灣也慢慢在被推廣,但是有些社會上的傳統觀念及作法並不一定能一夕改變,因此當您正在逐步踏上「高齡」,一定要作好心理準備――不要被社會的框架所束縛。
例如,偶而還會聽到,「您父母親都這麼老了,應該不要讓他們出來工作。」實際上不管年紀多大,如果有能力工作就去工作,不要覺得是讓年輕人沒機會。如果您工作能快樂,又何必在意其他人的想法。
我有一個活生生被社會成見所拒絕的親身經驗:有一次我陪同太太逛百貨公司,剛好有一位信用卡推廣的服務人員,希望我能讓她有業績,心想也好,反正也不差多一張,當然很順利的填完資料也送件了。但是一星期之後,我被退件,理由是我「已屆退休年齡,不同意辦卡」。
看到這樣的理由很無語,以前只要附名片,從來沒有不被核卡的,現在卻因為年齡關係,被拒絕在社會活動外。但如果就因此而退縮,如何能創造自己快樂的生活?所以,「不要被社會的框架所束縛」,我們要快樂生活、珍惜我們的生活品質才是王道。
一、能作能動就不要假手他人,也不要停
人是一種很奇妙的動物,我們身體的各個器官也很特別,不僅擁有自我修復的能力,而且還有記憶能力,當您不常使用它,它會認定您已經不需要這部分功能,它就會退化;相反的,您如果經常使用,就會持續維持功能的運作,甚至會強化,如肌少症、骨質疏鬆就是典型的例子。
所以只要能作能動就不要假手他人,也不要停下來,即使有時候需要勉強自己,也要盡力去作,這不僅有益於個人,同時也有益於與您相處的人。
二、學習與病痛相處
到了某個年紀,身體上都會有病痛,需要學習與病痛相處。有些疾病在科技尚未能有解決方法之前,可能不會好,但是面對醫學能治好的病痛,只要付出時間及努力就有可能復原。不要怨天尤人,怕的是自己不願去面對、不去努力。
醫學研究報告中顯示,身體的健康問題,有一半以上是自己造成的。醫術再高明,也要病人的配合及努力才能醫好。不要因為有了病痛就將自己封閉在自我的狹小空間中,還是要勇敢走出家門,面對陽光及大自然的空氣。就像一艘船被造出來,不是為了被停在港口上,而是要航行在大海中一樣的道理。
三、強化心靈的健康
心道師父常說「慈悲與禪」,就是讓我們有慈悲心,同時以禪修來強化我們心靈的健康。
世俗社會不會是完美的,芸芸眾生也是百態,唯有強化自己心靈的健康,才能心平氣和面對社會中一些看似不合邏輯的現象,也不會讓自己不小心落入被社會框架所霸淩。
一個人的力量很難短時間改變社會的觀感,但是俗話說得好:「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唯有自我調適,才能不被社會框架所束縛,走出自己的人生大道。
來源:第345期《有緣人月刊》
View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