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紫式部
以胡適新詩譜曲的〈蘭花草〉喧唱一時,是民歌時期的代表作品,但有沒有想過,這種本來野外處處可見的植物,竟也被列入頻臨絕種?
靈鷲山的「生命和平」和「靈性生態」呼籲大家重視生物永續的問題,所以當我們在公視新聞網讀到這則訊息,更加地引起我們的重視。
也呼籲大家把生物瀕臨滅種的問題,當作自身的問題。因為靈性生態的落實,就要建立在生物多樣性的基礎,每種生物的存續,都是眾生的事。
「綬草」(Spiranthes sinensis)是台灣平地最迷你的野生蘭花,一株僅約10至45公分高;由於在每年2到5月時開花,因此又被稱作「清明草」,也有一說指胡適詩作和傳唱多年的民歌中提及的「蘭花草」,其實就是綬草。
綬草不像一般蘭科植物顯眼,未開花時其實形似雜草,只有在清明前後才會抽出粉紅色花穗,因此也被稱作「清明草」。而它開花時,一朵朵米粒大的粉白小花會沿著花軸盤旋向上盛開,看起來就像是勳章綬帶,又像青龍抱柱,除了綬草之名由此而來以外,也獲得了「盤龍參」的別名。
達爾文也曾觀察過歐洲綬草螺旋開花的模樣,認為這種特殊花序,或許是為了讓昆蟲能更省力的授粉,長久演化而來。
綬草除了開花期間具觀賞價值外,根據甘偉松教授編著的《台灣植物藥材誌》紀載,綬草全株可入藥,有補腎壯陽、強筋骨、祛風濕等功效;《中華本草》也記載,綬草可用於治療病後虛弱頭暈、腰痛酸軟、燒燙傷等。
花蓮區農業專訊也曾撰文寫道,清明前後可見傳統市場販售新鮮或曬乾的綬草,民眾會用浸泡米酒或熬雞湯方式作為食補。
根據台灣蘭花育種者協會資料,綬草早年在台灣幾乎就像野草,常見於低海拔田野或郊區草叢,像是墓地、公園及校園,皆可發現其族群生長。
不過由於非花期的綬草很容易被當作雜草除去,加上本身具備藥用價值,因此也遭到過度採集,導致野外綬草數量越來越少,目前已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二中的亟待保育植物。
為了挽救逐漸消失的野外綬草族群,花蓮農改場近年致力於綬草的繁殖研究,解決綬草種子發芽率低、繁殖速率緩慢等問題,並透過授權業者量產。
Views: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