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呂政達
車子過福隆車站,在面對海的方向轉向靈鷲山,穿過茂密的紅紅楠,一個靜默的夢境,噓,車子停下來,要讓給一隻山羌路過,驚鴻一瞥鑽進山林深處。
隨著造訪的次數,看見更多的山羌。靈鷲山裡的原始住民,更有年幼的山羌只是靜靜站著。
靜默的靈鷲山,夏季的蟬聲歌唱,湧上耳朵的海潮音,消散在心道法師的靜默。
多年後生活於靜默山林和海邊的心道法師提出「靈性生態」,那是在靈鷲山修行的謬思。靈性生態,就是向空裡的靜默專注凝視。
心道法師的聽是「靜默的真實」,而美國音樂家約翰凱吉所做的《4 分33 秒》,則是「真實的靜默」,音樂家在開演前,對聽眾這麼說:「其實絕對的寂靜你是永遠聽不到的,我能做的只是在這 4 分33 秒內讓你能真正集中精力在所謂的寂靜裡聽到你自己,聽到在我們生存的環境裡一切可能偶然發生的,但也非常習慣了的聲音。我認為寂靜是聲音的一種。」
一行禪師曾以一張紙為例,說紙是由非紙的成分所組成,當你碰觸這張紙就碰觸了樹、森林、陽光、雲朵。在我們認為這是紙之前,它曾經是陽光,是樹,是雲;把紙燒掉,「你看到灰燼,也看見煙霧升起,煙是這張紙的延續,這張紙成了空中雲朵,明天它可能會化作落到你額頭上的一滴雨,於是你又遇見了
它。」
靈性生態是灰燼,是陽光,是偶然路過的雲,是空和非空送來的禮物。如禪宗公案「香嚴上樹」,《景德傳燈錄.卷十一》記載,有一天香嚴和尚上堂說法:「有個人上樹,他用嘴巴啣著樹枝,而手不攀枝、腳不踏樹。
這時,樹下有人問他:『什麼是祖師西來意?』」
樹上的人,回答也不是,說是說不是都不對,頓悟禪心的瞬間,於是,保持最自然的靜默。《維摩經.阿閦佛品》曰:「一切言語道斷。」、《止觀.五上》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故名不可思議境。」不可思議境,是靈性生態悠悠浮現的地平線。沒有風的吹響,沒有心的留戀,在眼前的風景裡,你也成為風景。
音樂家沒有聽到真正寂靜的聲音,每當樂器響起,跟著旋律和歌詞造作五蘊,靈性生態,卻是心內的無弦之歌。來到靈鷲山,讓靜謐延長,最後融會萬物,了不孳生。
來源:第332期《有緣人月刊》
Views: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