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緣人會訊

有緣人會訊

六月天南傳課程戒定慧

撰文/楊宏國

2024年靈鷲山「南傳專題」全山僧眾學習課程,繼前兩年邀請緬甸仰光上座部僧伽巴利大學校長鳩摩羅尊者(Ashin_Kumara)和巴利大學弘法教育部副所長塔拉薩帕尊者(Ashin_Therasabha)來台授課,為全山僧眾講授《大念處經》和《攝阿毘達摩議論》珍貴南傳法教內容。

課程自5/27~6/19期間,每週一至三為全山僧眾課程;每週四、五上午分別為「阿毗達摩」及「大念處經」研討班,厚實僧眾佛學基礎。

受新冠疫情影響而中斷2年的南傳法教課程,前年順利展開,巴利大學校長鳩摩羅尊者曾說,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基本教義包含:律藏、經藏、論藏此三藏。律藏說明比丘、比丘尼應要遠離、遵守的戒條;經藏是佛陀為芸芸眾生宣說如何去除煩惱,並記載修行可以促成的利益;阿毘達磨論藏則是把業果關係、名法、色法、生死輪迴都分析極致到究竟法。律藏所敘述的是戒法,經藏敘述的是定法,阿毘達磨藏敘述的是慧學,南傳佛教的基本教義,簡單來講就是戒、定、慧。

尊者說,持戒可以防護身業跟口業,人人修持身、口善業,世界便不會有惡事發生。修持定學能夠熄滅內心中的憂愁、悲傷,種種不善法,只要能夠實踐慧學,根據阿毘達磨論藏敘述的內容,確切觀察出名法與色法,便能有正確的思維,而後生起道智與果智,此時才能徹底去除痛苦,獲得快樂,這也就是南傳佛教的核心目的,透過慧學,達到涅槃境界。

鳩摩羅尊者也提到,南傳佛教的教義並非憑空杜撰,而是要在生活中實踐,經由實踐生起信心,如此便能如經典中所說,沒有憂愁怖畏,內心安樂。如何在日常實踐佛法,我們可在生活中持戒,不做不應當的事,與人相處保持平和的氛圍,並可透過禪修,在生活中培養定力,進而生起智慧,當人人都俱足戒定慧,就可以達到世界和平。

塔拉薩帕尊者對佛教的未來抱持著正面態度,他表示,科技進步是已然確定的現狀,有些人認為科技進步會導致佛教衰敗,但他並不這麼認為,他認為,只要能兼備在解門跟行門,適當運用科技,可以讓佛教更進步,科技與佛教兩者可以互利去年鳩摩羅尊者(Ashin Kumara)講授《大念處經》四念住當中的身念住內容。身念住包含多個章節,每年靈鷲山的南傳課程具有連貫性,去年探討了威儀章節和正知章節,並進入了作意厭惡章節。

校長尊者帶領僧眾回到佛陀時代,學習比丘們如何在日常生活的種種細節中正確觀照正知。佛陀教導弟子有七種地方要培養正知,分別是—(1)前進、後退;(2)正視、斜視;(3)屈、伸;(4)著僧伽梨、持缽;(5)吃、飲、嚼、舔;(6)行大小便;(7)行、住、坐、睡眠、醒寤、言談、靜默。每一種動作在進行時,都是修行觀照的機會。

此外,去年鳩摩羅尊者(Ashin Kumara)還教授了「食厭想」的業處禪法,這些禪法是唯有佛陀出世才能傳授的法門。經典中提到:「學習任何一種法,只需多次練習,則會生起巨大效益,獲得毘婆舍那智慧,體證明智,達到解脫涅槃。」

去年塔拉薩帕尊者(Ashin Therasabha)則講授了《阿毘達摩議論》中的《發趣論》,延續之前未完的課程,深入探討了名法、色法等更細微的範疇,進一步理解緣起的因果概念。

課程中,塔拉薩帕尊者(Ashin Therasabha)提問:「為什麼要學習複雜的《發趣論》24緣呢?」尊者解釋道,學習發趣法是為了掌握緣力,透過學習24緣,我們可以對治貪心,使不善心轉化為善法,進而幫助我們在生活和修行中得到成長。

當我們認為學習這些法門與日常生活無關時,學習的過程可能會感到辛苦。

然而,當我們持續觀察內心,當意識到貪心時,我們就能如實觀照貪心的產生與消逝,從而修習毘婆舍那禪法。

當我們無法控制心中的貪心和嗔心時,我們的行為就會顯現出貪心和嗔心,這種心中不善的緣法,將導致不善的行為和結果。

當我們意識到自己內心的不善時,需要以強而有力的力量改變,使不善的緣法轉為善法。例如,我們可以藉助《發趣論》中的自然親依止緣,借助俱生緣緣力的支助,培養道智,實踐毘婆舍那禪法。

在聆聽法教的每天課後,法師們立刻進行小組複講課程,這種學習後的再次複誦聽聞內容,除了加強記憶之外,也能因與同儕間的互動,產生更多對於法的理解與推究。

今年的課程延續去年的篇章,再度請到兩位尊者,帶領僧眾學習戒定慧。

Views: 90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