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心道法師創辦的緣起
已不記得是哪一年,夏天變得很熱,冬天卻不再像記憶中那樣的冷。在靈鷲山上,心道法師從閉關中出來,突然有種感覺:怎麼,在應當開花的時節,花卻都不記得要開花了。
時序亂了,秩序亂了,地球也亂了,心道法師常這樣說道。「原本開花結果是植物的記憶,那個基因的記憶體維持著大自然的生息, 但現在全都亂了,那個大自然的因果也亂了。」心道法師的感嘆,讓我們聯想起 60 年代卡森女士的警世預言《沉默的春天》,如果環境繼續破壞,上空破了大洞,那麼春天不會有蝴蝶飛舞和鳥叫,蜜蜂死亡,這個預言,現在卻變成了殘酷的事實。
氣候的變化和地球環境的崩壞,是一個逐漸的問題,卻逐漸累積成地球人不得不正視的問題。如果從教育上,我們能夠呼求人類回歸純樸的本心,不再以消耗地球資源來換取一時的享受,正就是這一代的地球人必須負起的使命。這個思考,在每名宗教家的腦中成形,也是心道法師呼籲創辦生命和平大學的緣由。
其二、推動多元共生,相依共存
也因為是地球的格局,那就不是一個地區、一個教團或某個宗教所能夠獨力完成的。那年, 在天主教教宗每週三公開接見各國信眾後,與心道法師首度會面時,心道法師主動傳達「生命和平大學」的創建理念,並邀請教宗一同響應加入,帶領大眾一起為地球盡力。心道法師表示,生命和平大學主要是推動多元共生、相依共存的理念,地球環境已敗壞,要團結各宗教做「愛地球、愛和平」的使命,希望天主教領導來推動。
這是個偉大的願景,也可以說是孵一個夢。心道法師將發起全球性運動,並在故鄉緬甸臘戌弄曼,籌備創建「生命和平大學」。生態與和平是兩大主要指導方針,並在德國雷根斯堡, 與歐洲多國智庫學者,共同探討大學課程結構。
從 2017 年 11 月起,靈鷲山也與天主教梵蒂岡宗座宗教交談委員會(PCID)及天主教會臺灣地區主教團,在靈鷲山共同主辦「第 6 屆佛教徒與基督徒對話國際研討會:佛教徒與基督徒並肩同行,走非暴力之路。」
其三、學習慈悲正覺愛地球
當然,生命和平大學也是一種同心圓的理念,它的核心仍不離佛法的學習,對應到心道法師所推動的四期教育,要以成佛的正覺,作為這個大學習體系的核心。
第二層,即是人間的學習。學習慈悲和種種的對待,學習尊重、博愛和包容,所有人間的條件,都包含在這個學習計畫內,宗教間的對話和合作,都是可預見的成果。
第三層,即是生態的和平。這就是心道法師常說的「心和平,世界就和平。」
當生態和平了,生命才能和平。所有生態系統的研究和和平條件的觸發,也是這一層的成果。
在心道法師的觀念裡,和平是一個流動的觀念,如同地球的運轉,如同植物的生養有時, 寄望未來的生命和平大學,也寄託了我們對生態和平、人間和平和我心和平的無窮想望。
心道法師說:「我們要做一個能夠傳承生命教育、復興靈性教育、紮根社會文化教育的世界性宗教大學,一方面是對佛教傳教士的培育, 另則是以全人理念,培養具宗教關懷的學生,建立個體內在祥和與圓融的生命。」
生命和平大學是繼世界宗教博物館,成為靈鷲山佛教教團志業之一。希望復興、重現 7 百多年前印度第一所佛教大學「那爛陀大學」之精神為志業的終極主旨,並鼓勵各宗教間交流、對話和溝通,進一步找到佛法傳揚、永續發展的方式。
世界宗教博物館提供各宗教認識交流的氛圍與場域,而生命和平大學則是以培養出優秀的宗教多元化人才為職志。生命和平大學與宗博館相輔相成,共同為創造一個「愛與和平」的理想而努力。其背後意涵,是以人道關懷生命、修行覺醒靈性作為教育的目標,除了藉由宗教間的交流對話來呈現靈鷲山教團的理念外,我們也必須透過教育的方式來實現與建立一個體現「尊重、包容、博愛」的全球倫理的實踐場域。
其四、隨處都是心道草堂
生命和平大學包含了運作多年的三乘佛學院、心道草堂、大師講堂。
心道草堂會在全世界設立,只要跟師父有緣的地方,就是傳播慈悲與禪的地方,就像是有很多師父的化身,在這個草堂上出現,來傳播慈悲與禪。草堂的大小無受限,只要具有系統管理,隨處就是心道草堂。
大師講堂是一個跨宗教、跨領域、跨教派, 邀請領袖青年共同對話,推動多元文化,使大眾理解多元共生的道理,使生命沒有對立關係, 只有相依相存的原則,研究多元、促進對話的講堂。另外還會設立哲學院、雲端教室,利用現代科技,身處世界各個角落,只要上了雲端, 就可以學習。最後,提供終生學習的志工學院, 讓大眾能夠終生學習心靈和平,學習最重要的禪修教育、佛法教育,讓大眾能夠領會「愛與和平」的生命狀況。
其五、一點追念,效法,不捨和努力
遙想義淨寫下的那爛陀寺的風華和規模。
在一個號稱末法時期的時代,回過頭重見那爛陀大學的一切過往,心中難掩追思和緬念。同時也想著,那爛陀的佛法風範既然可以,為什麼現代的佛法教育就不行呢?
這個感嘆一直存在心道法師的心中,我們既然無法歸回到那個時代,但我們無法在現代的教育體系中重現那爛陀嗎?心道法師的答案, 就是他努力在推動的生命和平大學。
生命和平大學,就是一點追念,一點效法, 多一點的不捨和多一點的努力。
玄奘《大唐西域記》、義凈《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南海寄歸內法傳》、慧立《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對那爛陀寺都作過說明,當年英國人殖民印度,就由這些古籍記載,挖掘出那爛陀的遺蹟。英國人原先對印度曾經有過的佛法興盛時期感到懷疑,而陸續出土的文物和建築, 終讓英國人見識到一個風華的過去。在印度大地的這個角落,曾經走過一名最睿智的聖哲。
玄奘在此從戒賢法師學習多年,聽講《瑜伽師地論》、《順正理論》、《顯揚聖教論》、
《對法》、《因明》、《聲明》、《集量論》等經書,兼學婆羅門學;義凈在此從寶師子學習10 年,翻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頌》三卷,《一百五十贊佛頌》一卷。此外來此學佛的唐僧還有慧業、靈運、玄照、道希、道生、大乘燈、道琳、智弘、無行等法師。
義凈對當時那爛陀寺的布局、建築樣式, 寺院制度和寺僧生活習慣,敘述尤其詳細準確。根據義凈在 7 世紀末的記述,那爛陀寺宛如一座方城,四周圍有長廊。寺高 3 層,高 3 到 4 丈, 用磚建造,每層高一丈多。橫樑用木板搭造, 用磚平鋪為房頂。每一寺的四邊各有 9 間僧房, 房呈四方形,寬約一丈多。僧房前方安有高門, 開有窗洞,但不得安簾幕,以便互相瞻望,不容片刻隱私。僧房後壁乃是寺的外圍牆,有窗通外。圍牆高 3、4 丈,上面排列人身大小的塑像, 雕刻精細,美輪美奐。
寺的屋頂、房檐、和院落地面,都用特製的材料覆蓋,這種覆蓋料是用核桃大小的碎磚和以黏土製成,覆蓋輾平後,再用浸泡多日的石灰雜以麻筋麻滓爛皮塗上,蓋上青草 3、5 天,在完全乾透之前,用滑石磨光,然後先塗上一道赤土汁,最後再塗上油漆,光亮猶如明鏡。
根據資料顯示,古代,那爛陀是一個聚落, 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釋迦牟尼弟子舍利弗的出生地,為佛教最早傳布的地區之一。
法顯在印度遊學時那爛陀仍是聚落,有舍利弗舍利塔而無寺院。傳說此地原是庵摩羅園, 後來5 百商人捐錢買下獻佛,佛在此說法3 個月。後來摩揭陀國王鑠迦羅阿迭多在此興建佛寺,子佛陀鞠多王在寺南擴建,此後呾他揭多鞠多王在東面建寺,幼日王在東北建寺,金剛王在此西建寺,中印度王在此北建寺,帝日王此東建大寺, 中供佛像。經過歷代君王的營建,那爛陀寺宏偉壯觀。另外,梵語「那爛陀」三字意謂「施無厭」或「無厭施」。
住持那爛陀寺的名德,是由德慧或護法開始,護法約為西元 530 至 561 年間的人,後期笈多王朝則為西元 535 至 730 年間。那爛陀寺似乎先是唯識學派盛行的學府,後來即成為密教大乘的學府。
幾年前,《紐約時報》一篇投搞提及一個由新加坡帶領,包括印度、日本和其他國家的國際財團將集資 5 億美元於那爛陀寺古跡遺址興建新的大學,並另用 5 億美元修建必要的基礎設施。復興的那爛陀大學建立成非國有、非營利、世俗且獨立經營的國際機構。
2014 年 9 月 1 日, 那爛陀大學(Nalanda University)正式開學,第一期只招收 15 名學員。那爛陀大學只招收研究生與博士生,現任校長是前新加坡外交部長楊榮文。但是,實體上一個那爛陀大學復興了,讓我們景仰的,卻是那個講經、辯經、藏書豐富的那爛陀時期。最盛時, 那爛陀據說有 9 百萬藏書,1 萬名學生和 2 千名講師的全盛時期。心道法師的生命和平大學,默默地,向那個心中的那爛陀致敬。
生命和平大學,追求著佛法不離人心,不離世間求。
其六、回到佛陀的圓滿教育
佛陀的教育是一種野人的教育,他走出王宮,走進荒野,荒野中有佛陀的苦行林,有流動的河,也有他講經的林園,荒野就是佛陀教育的場域。
但問題就來了,當我們推行生命和平大學,許多人看到「大學」這兩個字,自然就聯想到認證、畢業、出路和師資,其實,這就是用西方學制的達人教育在思考「大學習」。當我們想重製佛陀的圓滿教育,其實也等於在問,現代的臺灣人能不能再重回荒野,重新找到佛陀的圓滿之心?
在印度,緬甸或是尼泊爾,這個問題或許比較簡單,那些國家的人終生沉浸在佛教的文化中,學佛是他們的生活,也是他們的教育,在印度達蘭薩拉,孩子從小發學習佛法,在寺院或學校裡一輩子都在研習經典、熟習佛教的儀典。印度的僧人從年輕就活在自那爛陀傳下來的辯經風氣,背熟經書,只為被獲選在法會中劃出丈量的線,佛法就是他們的生活圭臬和重心。還有轉山儀俗,一代一代的傳下對佛法的仰慕。
心道法師所提倡的生命和平大學,立意要回到佛陀的圓滿教育,要復興那爛陀,在臺灣的教育風氣中,那就是提出了一個挑戰,我們能夠在既定的學制和儒家教育的思考中,回到佛陀的荒野嗎?
佛學的教育,不僅是為學,也在於求道, 這是兩個迥異的途徑。老子說:「為學日益, 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意思是說:追求學問,就要求天天都學有所得,習有所成。追求修道,每天要漸漸減少自己的欲望和行為,達到道家的無為和佛法的空性無相。無為和無相是佛學教育的兩個重點, 達到這個教育目標,心性自在清淨,世間萬事也沒有什麼不可為了。
佛陀的教育是野人的教育,是讓心回到無極前的奔放自在,當年,一個小王子走出生老病死的四座城門,為我們創建了苦集滅道的佛法珍寶,在現代人熟悉的名士教育和達人教育外, 我們是不是已準備接受野人教育?
出處: 279期有緣人月刊
View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