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呂松庭
從來沒想到,要給兒子找個安頓的機構,會如此艱難折磨。歷經登記、約談、到處都說他們已經額滿,都要等好幾年。我想,我們家算是比較有資源的,已經如此了,更何況有那麼多自閉症家庭。
越過好幾個年頭,終於約定一個新建好的博愛園區。趁著假日,帶兒子去園區附近逛一圈,跟兒子說:「以後你就搬到這裡來好不好?」兒子細聲細氣說了一句:「好。」我不知道他是否理解搬到這裡來的意思,雖然沒有太多的語言,我想他是懂得。就像疫情期間,他一個人被隔離在病房內,護理人員常來通報兒子情緒一再爆發那樣。
兒子的理解能力,當然勝過他語言。帶他上靈鷲山,給心道法師磕頭,師父摸摸他的頭,慈祥的說:「好乖。」兒子當場畫了個電燈泡的人頭,說那是師父。師父也高高興興的收起來,心靈契通處,就可以心照不宣。
我們在榕樹下稍坐,拍照,後方的老人住宅蓋得較低,說是為了方便長者坐輪椅進出。前方高聳的住宅,就是以後兒子的宿舍,像一個個的巢。我想像以後兒子就要住在這裡,學習和一群陌生人共處,會不會在幽微心內,想念著和爸爸媽媽共住的日子。
「你以後搬來新的地方,不要再生氣好嗎?」
兒子照樣細聲細氣:「好。」
這片公益住宅區其實得來不易。原本要興建前,里長就帶著居民來抗議,說建了社會主宅會影響房價。老人家搬進來,救護車頻頻出入,鳴笛響不停,破壞當地的安寧。
喔,長者搬進來就聯想到救護車,像兒子這樣的自閉症,聯想到的也是麻煩和騷動。社會的弱勢者總要橫生生切除,讓其他人覺得這樣自己可以活在正常的那一段。所以,當公益住宅從鄰避效應和無限量的歧視裡建起來,都會是社區營造的地標,混著歧視、弱勢福利和慈悲的精神。
兒子將來的家,離他原本的家不算遠。走吧,沿著信義區的豪華商圈,回去真正的家。
Views: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