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緣人會訊

有緣人會訊

聽心道法師談人工智慧

撰文.黃渝閔

撰文.黃渝閔

引言:要知道無量的星球、無量的世界,已經發現那麼多外星人的資訊,你接上、就來了

其一、從人工智慧到華嚴世界

辦公室樓下的百貨公司站著一具機器人,靠過去,會跟你說話,還要你看著它,猜你的年紀。當人的目光和機器人發出紅光的眼睛相遇,你會想,這個機器人會思考嗎?

這幾年裡,機器人已和宗教的傳教結合,出現一股人工智慧的新風潮。在基督教,已有機器人的牧師問世,會用5種語言向信徒傳教。如果信徒對牧師的要求就是尋求告解,在聖經裡找一段經文來符應自己的情況,實在有個機器人牧師也足夠應付。

日本京都高台寺則出現了機器人觀音,取名Mindar,信眾會向機器人膜拜,但老實說,對膜拜一個機器人的神,人們還是有頗多的疑問。會不會在將來,當人工智慧繼續進化,機器人也會有自己的宗教?

這當然不只是存在科幻小說的題材或是恐懼,在《信仰本能》這本書裡,作者傑西貝林(Jesse Bering)提到用猴子做實驗,猴子為了吃到香蕉,跟隨實驗者的操弄,最終也會出現信仰的行為。所以,如果人工智慧也從低能發展到智慧的高能,自己出現宗教行為在理論上是可能的。

那就要看到底我們對宗教的定義是什麼了吧?我們如果只是為了求告解、拜拜求心安、讀經文或是心裡的安慰,確實人工智慧的機器人的功能綽綽有餘了。但我們對宗教的想像是一個未開發的靈性世界,這個問題就變得有趣了。

想起,心道法師曾經和訪問者有過一段靈性與人工智能的對話,第一個問題:現在的人大部分都很關心人工智慧、IC板、基因,聽說50年後電腦就會懂得愛?

心道法師開示:「電腦軟體缺乏自發性、自主性。」「人工智能把行為模式做成軟體,可是這種不是『自發性』,它是經過軟體規劃才出來的反應,所以怎麼設計都做不出『自發性』。」「我們不是只有這個地球,這世界有太多種生物,生物科技都是有的,別的星球也是有的,你看世界多大,這佛把宇宙都講徹底了,佛陀說人類不是從什麼爆炸來的、演化來的,而是從別的世界來到這個地球。」

第二個問題:「那是推翻達爾文的進化論?現在很多關於外星文明的說法,比如金字塔、秘魯石陣。」

心道法師開示:「不是進化論的問題。不用推翻什麼,這是可以證明的,這些狹窄的想法會改變,要知道無量的星球、無量的世界,已經發現那麼多外星人的資訊,你接上、就來了,但問題是,地球有沒有那個應付能力啊?」「科學是詮釋佛法的東西,佛法永遠是不變的,會變的就是你的想法。」

「我們為了理解佛法、講佛法,才更認識科學,那是合乎現代人理解的知識性,科學有豐富而多元的知識領域,因為這些現代知識累積量非常大,量大所以變成更細膩的科學發展,比如量子的世界,這些東西都是越來越細,細到最後達到沒有的探討,從有到無、從無到有,就是物質的研究到後來碰到靈性的領域。」

問:「科學是無止盡的挖下去,從有達到沒有?」師:「有達到沒有,沒有能夠產生什麼力量,那力量就像太極拳一樣,虛虛實實,實實虛虛。」

問:「師父您自己好像對科學一直有很濃厚的興趣?」師:「不是說濃厚興趣,而是生活必須有一些簡而易明的方法。」

問:「簡而易明?科學是簡而易明,把一切繁雜的事情理清楚?」師:「科學是條理化、系統化、辯證化,佛法就是運用科學到達如實呈現,如果佛法千變萬化,你也沒辦法學,就因為佛法不變,所以能夠隨順科學的這些演變。」

問:「師父講到重點了。以您對宇宙的想像,您覺得50年後的宇宙會是什麼樣?」師:「我們這麼說吧,每一個人都有想法,都不太一樣,是不是?宇宙這麼多的生命,就是有這麼多的想法,有這麼多想法,就有這麼多世界,通通集合起來,就是多元的生命狀況,連結在一起就是整體世界。」

問:「您覺得50年後,我們對宇宙的探索,可以進到《華嚴經》講的圓融無礙、整個連結一起的世界嗎?」師:「現在看起來是的。在這個資訊時代的思緒上,能夠連結得好的話,有可能達到那種『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效益。但是,我們大部分只知道『一切』,不知道『一』,當你能夠知道『一』,才是叫做知道『一切』。這個『一』是靈性,是佛法與科學不同的地方,也是關鍵處。佛法是把靈性完整化、透明化的詮釋,這叫華嚴。」

其二、機器人之家

跟著心道法師和人工智慧對答,有如心道法師帶我們進到一個人工智慧的未來,現在我們回到臺灣的土地上來,進行一場閱讀和尋找機器人演化的旅行。

我們的旅行,沿著白色油桐花蹤跡,造訪新竹縣橫山鄉的大山北月,昔日,這裡是漫畫家劉興欽就讀的豐鄉小學,即使廢校多年,校舍裡仍貼著劉興欽畫的機器人畫像。很像只要繞出校舍,我們隨時都會和機器人撞在一塊。

想我那個年代的少年,電視還是黑白的,我們首度在劉興欽的漫畫中見到機器人,機器人的手是剪刀型的,身體好像方形汽油桶,造型很原始,卻擄獲當年多少少年的心。多年後回想往事,大山北月其實就是我們這一代少年的「機器人之家」。

來到我就讀小學的年代,日本漫畫家手塚治蟲的《原子小金剛》登場,應該是升級版的機器人。故事敘述2003年,天馬博士用他死去兒子的造型做出「鐵腕ATOM」,後來又經過了改良,這款機器人具備超人一等的能力,力氣大得不得了,個性卻很接近少年。

其後的歲月,我們見到更多的機器人,從閱讀開始的機器人想像,擴充著我們對未來的期待。現在,早就超過2003年很多年了,但我們還在期待原子小金剛的出現。

我推薦張系國有一篇收錄在《星雲組曲》這本書裡的〈玩偶之家〉,其實每篇小說都有梗,如果你還沒有讀過這篇小說,我就不道破結局了,留待你自己去閱讀吧。但其中有一段機器人尋思:「我們不是機器人,機器人會思想嗎?機器人有自由意志嗎?我們也會死亡,所以我們不是機器人。」

但是,讓我們這樣想吧,當機器人會自己動腦思考,它還是傳統定義的機器人嗎?這個問題很大,牽涉到許多專家要一起合作來找答案,請你也先想想看。

張系國是理工出身的專家,他的作品內充滿著科學精神,讀起來輕鬆簡單,卻包含了數理、物理學和資訊學的思考。我們可以說科幻小說是一種幻想,但許多科幻小說裡的幻想場景,像是核子動力潛水艇、可以看到黑洞的望遠鏡、可以空陸兩用的汽車、臉書、太空站等等,日後都變成了事實。

張系國的《星雲組曲》,當然也滿載著幻想的情節,但我覺得很難能可貴的是,他的小說還有一種悲憫的精神,常常站在科學的角度,來看人性到是什麼麼?隨著科技的發達,人的價值會被壓縮嗎?就像〈玩偶之家〉那篇小說機器人的發問那樣,當人的價值在科技發達的時代裡跟著改變後,人的定義會不會也跟著改寫?《星雲組曲》設定的是一個我們會感到陌生的世界,但卻可能真的變為事實。

美國科幻小說大師艾西莫夫(Isaac Asimov, 1920-1992)寫過許多面向的科幻小說,其中有好幾本以機器人當主角的作品,引發我們對機器人世界更多的探索和思索。我們讀艾西莫夫的《機器人故事全集》,或者那本會聯想起《木偶奇遇記》皮諾丘的《正子人》,一個機器人嚮往變成真正的人,它憑著自己的智識慢慢地汰換自己的身體,最後真的成為人類,它的目的,其實是想要體會人類感官的感受,像是水觸到皮膚上的冰涼,或者陽光的暖意。

我總感覺,要是有一天機器人真的擁有自由意志和思考能力,學校裡,來了機器人當我們的同學,不知道會是什麼樣的滋味。

艾西莫夫曾推出機器人三法則,非常經典,像是「機器人不能傷害人類,或是做出造成人類受傷害的事、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除非服從命令會造成其他人類的傷害。」但是,在艾西莫夫的小說裡,如果你對機器人有興趣,務必要讀一讀《我,機器人》,機器人開始發展出推理的能力,它們會運用邏輯來推翻這幾條法則。其實,已經有學者在說,當大數據的量夠大,機器人和電腦處理的資訊量夠多,多到人類的大腦無法想像,就會發展出推理的能力。

真的要有這麼一天,人類就要給自己創造出來的人工智慧給打敗了。然而,這還只是人類自己的想像,從劉興欽、張系國到艾西莫夫,機器人之家添了許多新成員,我們一起來想想,未來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出處: 276期有緣人月刊

Views: 74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