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呂松庭
民國七十年代,台灣一群心理學家開啟「本土心理學」研究,具體提出「人情,面子,緣」,「面子」更被當成權力遊戲的主軸。三十多年後,情況也沒多少改變,台灣人的日常生活衝突,很多仍屬羅大佑唱過的「面子問題」。
譬如,曾經有個姐姐在弟弟結婚時說:「你是被愛沖昏了頭,這個女人和你不合,以後會離婚。」弟弟很不高興,讓他「面子掛不住」,幾年後,姐姐的預言應驗,但弟弟也跟姐姐斷絕了往來。
「面子掛不住」會不會是「自尊心強」的副作用?看來也不像。在《面子》電影裡,失去丈夫的母親懷孕跑來投靠女兒,女兒第一個飄上心緒的念頭卻是:「這多沒有面子啊!」「面子」和「會不會被人家笑」連在一起,如果根本沒有其他人知道,就會變成「自己覺得會不會被人家笑」。
心理學上的「狄倫多定律」,是由擔任過英國倫敦政經學院董事的狄倫多提出的,他發現組織的人際衝突,多半源自於「面子」。想要降低衝突紛爭,一開始就須保留對方的面子。然而,如果已引爆成熱戰,就不能單純歸責於「面子」。
「面子問題」其實等於「沒面子」,「有面子」就不會有問題了。有些人一輩子孜孜汲汲於權力追逐,有了權力就想要更多的權力,「權力」其實就是面子的極大化。過去的大家族,家父長制能夠有效運作,還不因為它代表著一個家族的面子,不容外人的挑戰。
然而,「面子問題」始終讓我們畏怕,就因為「面子」幾乎無處不在,當一個大企業家老闆爸爸對著想去學跳舞的兒子咆哮:「不行,這置我的面子於何處?」其實等於在說,「你要做什麼都可以,但這件事可沒得商量!」沒了面子,一切於是免談。
當年狄倫多分析面子時,提出的重點就是「尊嚴」。他認為不管是哪種人際關係,也不管是不是覺得自己比較有道理,預防人際關係惡化的法寶就是一個簡單道理:「任何時刻,任何人和事,都記得給對方保持尊嚴。」很多氣頭上的父母常常忘記了狄倫多定律,特別是把「剝奪對方的尊嚴感」當做一種「處罰」的手段,這時,面子就會淪為不折不扣的「權力遊戲」。
到頭來,許多爭吵都會慢慢的冷卻下來,家人間慢慢的分析,咦,這場架到底是怎麼吵起來的?彼此間的情面到底是怎麼一步步撕開來的?我們就會發現羅大佑在民國七十二年寫的那首歌,為什麼可以一唱三十個年頭,因為,人們始終做不到「真的拋開一些面子問題」。
Views: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