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緣人會訊

有緣人會訊

慈悲應化現 足跡遍西東

第二屆觀音文化國際論壇紀實

撰文.黃丞萱

去年靈鷲山佛教教團在福隆聖山寺安座百八觀音像,將另一種觀音文化帶入臺灣的同時,舉辦了第一屆觀音文化國際論壇,讓臺灣的學者與信眾認識在尼泊爾發展出的百八觀音信仰;今年 9 月再度於新北市政府續辦第二屆觀音文化國際論壇,邀請來自日本、尼泊爾、中國等地的貴賓,與臺灣在地的各界學者專家共同探討觀音文本的西遊與東傳。

百八觀音與尼泊爾的各種觀音信仰

論壇第一場講題「百八觀音圖像集成的出版史」,由日本德林寺住持高岡秀暢法師,分享自己多年研究尼泊爾百八觀音的經驗與心得,去年在論壇與大家分享與百八觀音奇妙因緣的高岡法師,談到自己立志將百八觀音信仰帶回日本介紹給更多人認識,並在此之前邀請不空上師傳授百八觀音圖像課程與尼泊爾佛教的儀式儀軌,讓人先理解尼泊爾佛教流傳的歷史典故與其特色;高岡法師也講述《百八觀音圖像集成》的出版始末,細數為更具體如實呈現出百八觀音, 當中許多煞費苦心的思量與考究。

第二場「尼泊爾的紅觀音信仰」由尼泊爾蓮花研究中心主席理事長蘇仁德啦曼.巴哲拉查瑞亞博士介紹尼泊爾當地的各種觀音信仰。紅觀音是尼泊爾同樣被廣大群眾所信奉的觀音之一,透過圖像及影片展示紅觀音信仰在當地盛行的情況。過去紅觀音曾是尼泊爾當地皇室信仰, 地位非常崇高,不僅原始且其歷史淵遠流長,更是一種實相與非實相的宗教文化傳承,提到「乘車節」這由大型木車載著紅觀音神像巡行的重要節慶時,更將車體各部位一一拆解說明各自有其信仰上的象徵意義。從乘車節中衍生出的許多器具,也成為紅觀音的傳統組成素材之一, 極具文化意義。

從文本看觀音信仰的脈絡與演變

第三場講座「解讀敦煌石窟的觀音曼荼羅」,主講者圓光藝文館執行長郭祐孟老師以敦煌莫高窟內的幾個石窟中的組合,解讀觀音曼荼羅的象徵意義。郭老師說到,「顯密融合, 藏漢雙彰」是敦煌佛教的特色,不同石窟的建造與修葺,可看出其創作年代及藝術特徵,也讓人一窺觀音信仰的風格演變在歷史上留下的足跡。由日本同朋大學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周夏博士帶來「從文獻學出發探討觀音信仰的流傳」一題,講述從三國時期的「闚音」到現今的「觀音」,隨著朝代更迭與翻譯的不同,逐漸演變出「觀世音」、「觀自在」等稱號,並從尼泊爾不空金剛阿闍黎的《百八觀音集成》對應歷史上三部重要觀音文獻: 《悲華經》、《功德莊嚴經》與《成就法蔓》,在各經典中對於觀音菩薩名號的演化與更迭,探究不同時空地域下,觀音與百八觀音中的演變與異同。

「抄經」是許多宗教中信徒表達虔敬的方式之一,佛教也不例外。蔡耀慶教授所講述的「心經觀自在 自在觀音經──歷代心經書法表現」一題,以最古老的《心經》手抄本為主題, 比較各代書法家的風格與其象徵。《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內容只有短短 260 字,卻能將博大精深的義理濃縮其中,全仰賴譯者兼備理解原始經文意義與漢字表達能力。在各書法家藉揮毫展露《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精神中,懷仁和尚集王羲之聖教序中的書法,一字一字拼湊補遺的版本最屬難得,王羲之的行書字型修長,轉折俐落, 特別凸顯出其秀美,懷仁和尚在集字時,特別避免讓同一字出現相同字體,可看出傳揚佛典外別具心裁的美感。

首日終場的綜合座談「從觀音文本的多樣性看觀音的信仰、內涵與脈絡的演變」,也特別請來國際藏傳佛教研究暨佛教圖像學專家立川武藏教授共同與談,立川教授在演說中指出, 在印度尼泊爾與西藏地區,認為菩薩有頓悟的勇氣,故將觀音認為男性;但若從觀音持有物蓮華與呈現的曼妙身姿,則可看出觀音形象逐漸女性化,佛教傳入中國後,更廣泛認為觀音為女神,在泰國也將觀音認為是聖母,並以「娘娘」稱之,可看出觀音的性別形象因國家的文化不同而呈現不同的想像與認知。

座談中,眾人也以「曼荼羅」為題,對其定義與名稱進行解讀與交流,在日本、尼泊爾等歷代經典中得知,以最初的「曼荼羅」之名, 隨著觀音信仰的流傳,逐漸產生了不同的名稱、定義,功能也隨之變化,卻又有共通的特點。觀音信仰以慈悲的精神為根本,結合各地本土文化有了自己獨特的風貌。

觀音信仰東傳的旅程足跡

議程次日,如同佛教東傳入中國的足跡展開旅程般,由日本同朋大學前校長中村薰教授的帶來「華嚴經中的觀音菩薩」。中村教授提到,《華嚴經》在不同譯本中,完全不見佛陀, 而是以菩薩代之。而在〈入法界品〉以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講述善財童子尋覓善知識的旅程中, 觀音菩薩於第二十八位登場,不僅象徵慈愛的光芒,更傳達靜寂的重要性,唯有萬籟俱寂時, 言語才能傳達,在此中村教授以我們所身處的時代作為對照呼應:這是個充滿噪音的時代,人們深陷於資訊過多的困擾,便利的網路同時帶來了善與惡,我們必須在這樣的環境保持靜寂, 才能獲得真正的智慧。

長年對佛法有精深研究的中華維鬘學會名譽理事長鄭振煌教授則以「觀音信仰在中國」為題,探討漢傳佛教的觀音信仰,鄭教授說到, 佛教本重智慧解脫,情執是生死輪迴的根本, 因此,在佛教發展為大乘之後,慈悲門勝過智慧門;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觀音菩薩是大乘佛教中關懷眾生生老病死,修持菩薩乘的極致, 智慧門與慈悲門兼具,然而智慧與慈悲本是互相增上,慈悲來自智慧的源頭,智慧來自慈悲的實踐,換句話說,智慧是慈悲之體,慈悲是智慧之用,最後鄭教授也引用蘇東坡的《大悲閤記》, 說明大悲心是觀世音的代表,只要有慈悲心,每個人都可以是觀音菩薩,希望大家以觀音來自我勉勵,因慈悲而得智慧。

菩薩也能藉由科技或網路顯化

靈鷲山佛教教團宗委法師釋恆明以「千手觀音曼陀羅繪製──以《千光眼觀自在祕密法經》為例」一題,講述繪製千手觀音曼陀羅的心得。為了完整呈現千手觀音的「相」與「法」, 恆明法師遍尋各經典資料,為了解曼陀羅的風格與繪製結構中各細部的象徵涵義做足了功課,也介紹十一面觀音在不同時代及地區文本中顯現出的不同樣貌,如今千手觀音曼陀羅已幾近完成,未來將擇日擇地公開展示,讓大眾也能一同認識並感受千手觀音的慈悲力量。

佛教在資訊發達的高科技時代,如何因應並繼續安撫人心?當若科技藝術共同創辦人周杰璁先生以「觀音與科技藝術:從日本高台寺的 AI 觀音的誕生談當代互動設計如何面對觀音信仰的XR 時代來臨」為題,搭配多媒體的演示, 介紹科技運用在宗教宣教弘法的諸多可能性。在影片中,大眾剛開始對日本高台寺以男性骨架結合女性身形所製作出的 AI 觀音感到既好奇又恐懼,但目睹機器人的宣教弘法後,態度也逐漸轉為和緩,說明運用高科技弘法的可能性,至於科技是否造成宗教本質上的改變?周先生指出,觀音信仰的本質為「所求如願」,而 AI 透過學習進化,也是所求如願的過程,如何看待科技技術傳達的法門之事,他強調「回到一切自然本心, 才是真正發揮作用的開始」。

兩日的論壇議程,各場講題看似獨立,實則相扣相續,最後的「從西天到中土到全球化, 觀音信仰如何多元融合、和諧共生」,更引起在場熱烈的討論,尤其最後一場講題讓宗教對應科技的運用引起廣泛熱議。恆明法師以本次論壇現場的數位觀音籤為例,指出觀音菩薩救度眾生在〈普門品〉中曾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其身而為說法」之說,因此菩薩也能藉由科技或網路顯化。陳國寧館長也表示,心誠則靈,菩薩在萬物中示現,方能以多元的法門途徑接引眾生提升心靈。

兩天的觀音論壇在多元豐富的資訊交流下落幕,然而觀音信仰的文化浩瀚如海,觀音菩薩慈悲力量無窮無盡,無論是古籍的考究或是對未來科技的探索,都有待大眾繼續探索,明年的觀音論壇,期待觀音信仰與文化能延續開展, 蓮華永綻。

出處: 276期有緣人月刊

Visits: 204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