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珍瑜
專訪前,以為這位採訪對象是一位華貴婦人,沒想到見面發現竟然是一個清秀姣好,素顏穿著棉 T 牛仔褲,斜綁著馬尾的輕熟女。快步走進辦公室,看她手拉著一個拉桿箱, 不知是從哪國匆忙趕回來受訪?沒想到她聽了哈哈笑說:「那是我兒子不用的書包啦!」
驚異不只一端,看起來如此聰慧開朗,卻是飽受病魔摧殘多年,為了家庭,她鼓起勇氣一次次努力嘗試改變,不放棄各種自我救護的方式,西醫、中醫,乃至氣功,最後在一個利他目的的禱告中得療癒,而後來到靈鷲山禪修, 更穩定了內心的平靜。
為了讓讀者瞭解「精神官能症」與她這段曲折辛苦的療癒路,以下整理她的口述並以第一人稱呈現。
家學淵源
我自己從小就喜歡中文,就是中國文字、中國文學,詩詞歌賦、小說、戲曲,爸爸收藏了很多民初的小說,我都喜歡看,我發現這些民初的作家,他們文字表達的能力很好,另外我也很喜歡上作文課,雖然我不是下筆如神的那種學生,但是我會先構思,然後寫出我的想法, 在這個過程中,我最期待看老師給我的評語,我很想知道老師對我的建議和評語。
講到小說,從爸爸買的小說,一直到當時很流行的瓊瑤小說我都看。如果是我沒有興趣的課,就會在私底下背詩詞,可能是我也到了「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年紀,所以我喜歡背詩詞,沒有人要求我要這麼做,我想這是一種天生的個性,可以說我從小就是個「奇葩」」。
我爸爸是花蓮榮民醫院的軍醫,後來轉做醫院管理,我們一家也就跟著在那裡生活。老家在安徽也是書香門第,祖上出過兩個駙馬,我們的家譜還有王陽明、史可法的寫敘提字,開放後我爸爸回去探親,把族譜複製回來,一共有 30 多本呢!
從小我爸爸不時會買一些書給我看,我最記得有一本《格言連璧》,裡面都是格言,我都會記在心裡,同樣的,我看歷史的時候也會記起來,會作為前車之鑒。「生活與倫理」的課我也很喜歡,以前課本內文旁邊會有一行格言, 我也會把它記起來,譬如說,我記得裡面有「我們不要記恨」,我不但記起來,還想要身體力行,所以從小跟同學吵架的時候,我都會放話:「以後我都不理你了!」可是第二天我又會跟人家玩。「唸到國小四年級,鳳林鄉離家很近的地方有座寺廟,我都會到那邊唸書,一天我對著神像立下誓願說:我再也不跟人家吵架,否則我會變得很醜!」結果,我還是會跟同學吵、還是會不理人。說實在的,事後還是常常擔心會變醜。
當時我媽媽在我房間裡貼了一張西方三聖的圖像,想到自己曾經的誓言,我還曾對著圖像說「我想收回誓言」。
寂寞的十七歲
國中時,有一次數學考不好,讓我心裡頗受打擊,以為會考不上大學,根本不知道大學有分組。因為從小看到學長的成績隨著年級升高而下降,大學又考不好,我就告訴自己:我不要變成那樣的人。在自己的想法裡,既然數學不好, 從前三名掉下來,如此我高中會考不好,然後大學也會考不好,如果這條路不好,那我就放棄考高中,直接去考五專,當時很認真的以為:「這樣我就不是沒有考上大學,因為我根本沒有去考。」現在看起來,就是一種逃避的心理。
因為選擇專科這個決定,讓我和幾個好同學越走越遠,他們都選擇繼續念高中、念大學, 只有我沒有和他們一起,加上五專讀的是銘傳, 離開家鄉到臺北來念書,一切都很陌生,所以剛開始那段時間,我過得很不愉快。
一直以來,都是為考試而唸書,到了五專沒有升學壓力,沒了念書的動機,讓我感到很空虛,慢慢的,在人群裡變得很安靜、很不開朗,當時意識到自己的改變,我買了很多書來看,其中一本叫《健康的性格》,當時我看了很多心理學方面的書,專四以後,才慢慢把自己從情緒裡解放出來。因此除了文史科目,我發現自己對於心理學也很有興趣。我常常想,如果我當時選擇上大學,我應該會選擇念中文系或心理系。
信仰的起源
其實我小時候是跟著媽媽拜拜的,媽媽還在我的房間裡貼了一張西方三聖的畫像,有一次過年的時候,我在旁邊看到媽媽揭去畫像, 換貼了一張新的,當時我就感到很迷惑,心想: 怎麼信仰祂,卻可以輕易撕掉、然後換掉祂?
剛剛說我到臺北念書,因為想家、不知如何交新朋友,心情陷入低潮,這時候有一位國中同學,介紹一位主內的姊妹給我,他們帶我一起去基督教的聚會和團契,在那裡大家都對我很好,他們的關心也撫慰了我遠離父母家人的心情,所以我在專一的時候就受洗成為基督徒。
身為基督徒,禪修、念經,宋具芳全無掛礙,她真心的說:「當我每次上靈鷲山前,我都會禱告,告訴基督:『教義說不要去基督以外地方,我現在身體不適,希望基督一路帶著我、守護我,不要讓我走岔了,透過靈鷲山、透過師父告訴我,您想要我知道的事情。』」
「雖然是多年的基督徒,但是我確信,世界上所有宗教在談的是同一件東西,只是敘述方法不一樣,其實是各自站的角度不一樣,他們的本質是一樣的,就像盲人摸象,每個人看到的、摸到的都不一樣,所以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看法, 同時也會有各自的成見。」
出處: 276期有緣人月刊
Views: 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