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緣人會訊

有緣人會訊

大雨托兒所—暴雨中的寧靜

撰文.紫式部

仰光市郊區,自從有了靈鷲山在果目省設置的「大雨托兒所」,鄰近及周邊的孩子都有福了!他們不但有了前所未有的學習機會,自今爾後,他們的生活方式也會逐步的改變。對於必須整天在外務農、沒有時間照顧年幼孩子的當地農民來說,他們憂喜掺半。原因是這種突如其來的改變是好?是壞?一時之間都還抱持著懷疑的態度。

緬甸境內最主要的河流伊洛瓦底江,全長2,288公里,發源自中國及緬甸,流經緬甸境內、貫穿南北,沖積出難以想像的巨大三角洲,也造就了農民生計的憑藉。工作最繁重的農忙時節在每年的4-9月,是緬甸的雨季。傳統上,長達六個月的雨季,正是家長種田、小朋友獨自待在家裡的生活型態。

在家裡的孩子,年紀最大頂多是5到6歲,這種狀況與五、六十年前、還是農業社會時期的台灣頗為相似,學齡前兒童的幼年時光大多是在家裡度過的;通常就是哥哥、姊姊照看弟弟或妹妹。有時則是孩子跟著父母在鄰近的田間玩耍,常因帶頭的孩子起哄,較年幼的就跟著嬉耍,而發生一些意外狀況:有些戲水受傷、溺斃,甚至因感染而罹患肺炎或熱帶疾病,等等…。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調查顯示,每逢雨季,因為照顧的疏失,緬甸五歲以下幼兒夭折率為平日的七倍。

在緬甸的農村中,家長不太有學前教育的概念,小朋友在進小學前的那段時間,就是在家裡度過的,這也是當地農民的基本生活型態。2006年,靈鷲山GFLP(愛與和平地球家)決定和聯合國兒福聯盟在果目省興辦「大雨托兒所」,讓農忙時間的家長,無須擔心孩童的安危,有一個安置他們的地方,讓孩童有處可去、有熱食可吃、有同伴玩耍,這樣簡單的幸福在「大雨托兒所」隨著時間在滋長。

在托兒所中照顧兒童的小老師,是GFLP從當地的村所挑選出來、十年級畢業的女老師,相當於台灣學制的高中畢業;這些小老師們要對教育有熱忱,也必須同時具備愛心與耐心,才能夠長期與精力旺盛的兒童們相處。GFLP定期會請小老師們到仰光受訓,同時引進自我管理和再進修的知識,另會邀請當地修行者,教導與小朋友互動的技巧;策劃「大雨托兒所」工作的人員,總是小心翼翼地尋找當地的資源,重新挹注到村莊小老師的身上,好讓每一個「大雨托兒所」的小朋友,都能在小老師庇護下安心成長直到上小學為止。

在「大雨托兒所」,可以見到簡單卻乾淨的衛浴設備,洗手槽邊上有一盒肥皂,小老師不忘細心地叮嚀小朋友:記得隨時洗手。抬起頭可以看到牆上貼了許多海報,告訴小朋友均衡飲食的重要,每一張海報上,依著主食、肉類以及蔬菜,

讓小朋友清楚食物組成的份子,和它們所提供的營養。

用餐時間,小朋友聚精會神地吃著盤中的熱食,吃完了如果不夠飽足,小手高舉,小老師馬上再添上一匙米飯,也是在這樣一來一往中,營養不良以及傳染疾病的陰影,漸漸的離小朋友遠去。

當初開始建立「大雨托兒所」的時候,許多家長非常的遲疑,為什麼小朋友需要接受學前教育?從來小朋友就是在自己家中長大的呀!不收學費又提供免費的餐食,哪有這麼好的事情,會不會對我們別有所求?

然而愛與和平地球家,透過宗教的力量,找到負責當地寺廟的比丘,再請託幾位和靈鷲山較熟識的比丘一起溝通協調,漸漸和村莊搭起了信任的橋樑,獲得當地比丘到村長的肯定。現在,「大雨托兒所」下課時,除了村子裡前來接小孩放學的家長之外,還有另外兩艘小船,將孩子們送回鄰近的鄉村,家長們彼此口耳相傳,送到「大雨托兒所」的小朋友也越來越多。

我們搭上小舟離開「大雨托兒所」的前一刻,田野上黑壓壓的烏雲翻捲,經過大雨的洗滌,瞬間出現一望無際的淨綠。同行的人,有人涼鞋壞了、有人雨衣破了,一切都是因為這場毫不留情的大雨;我們在暴雨中乘著當地主要的水上交通工具-小舟離開,每個人都低著頭,避免雨水流到衣服裡面。

一行人的狼狽,卻突顯了「大雨托兒所」的難能可貴:如果不是「大雨托兒所」,

小朋友此刻可能正隨父母在田間工作,也可能正被突如其來的大雨淋濕;因為有了「大雨托兒所」,我們離開之際,還望見小朋友那安穩的睡臉,內心感到無比的欣慰。

Visits: 2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