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緣人會訊

有緣人會訊

略說「死亡」

撰文.曹郁美

病苦與死苦令人畏懼,沒有人歡迎它,卻也沒有人能抗拒或擺脫。談起「死亡」,知名的瑞士學者伊莉莎白. 庫伯勒. 羅斯(Elisabeth Kubler-Ross, M.D.)就曾提出病人面對死亡時內心經歷的五階段:

一、否認。內心聲音:「不會吧,不可能啊!」「我不是一向都好好的嗎?」

二、憤怒。內心聲音:「為什麼是我?這不公平!」「我能怪誰啊?」

三、討價還價。內心聲音:「讓我活著看到我兒子畢業就好。求求你,再給我幾年時間吧!」「如果她能醒來,我什麼事都願意做。」

四、抑鬱。內心聲音:「唉,幹嘛還要管這些事?反正我都要死了。」「我不想活了,活著還有什麼意義?」

五、接受。內心聲音:「好吧!既然已經無法改變,我就好好準備後事吧!」

以上「內心變化五階段」幾乎從古至今皆存在,但每個人略有不同,可知人類對死亡是如何的無能為力。
至於佛教經典說以正法、正念如「四念處」、「七覺支」、觀照「五蘊非我」來療癒病痛,究竟有無效果?筆者不敢評斷,只知在現代社會裡「醫療照護」與「心靈照護」必須並重。

以數年前因癌症過世的藝人豬哥亮來說,他生前堅拒西醫,待病情惡化後到宮廟擲筊祈求神示,神明要他相信現代醫學,即刻開刀。但此時晚矣,病榻上的他開始有了悔意:「應該早點開刀」,就是一個明證。

談到華人的生死觀,最常被引用的是孔子的話,他說:「未知生,焉知死?」說明了孔老夫子是位「現實主義者」,他認為今生、眼前、當下最重要,其他生死問題都沒必要討論,因為那只是徒耗心力、沒有幫助。

但是他的愛徒顏回一死,老夫子傷心至極,大嘆:「天喪予?天喪予?」(天喪了我了嗎?天喪了我了嗎?)是否也說明了老夫子有了「顏回若不死,該有多好」的痛惜感?死亡,誰不懼怕?連老夫子都擋
不住,要發出感嘆了。

死亡為何讓人懼怕?原因是死後是個未知的世界,它到底在哪兒?為何我們看不見、摸不著?天堂、地獄究竟存在否?佛教說的「輪回」是真的嗎?古文獻《雜譬喻經》上就有這麼一個「不死家火」的故事。

大意是說:有一位老母親只有一個兒子,獨子病死之後她悲傷逾恆,不飯不食已有四、五日,欲隨兒子而去。佛為了勸醒、度化她,便問道:「妳希望兒子活過來、不死嗎?那麼去尋找某戶人家的火苗來,他家必須從沒有人死亡才行。」婦人便出發了,然而東尋西找,就是找不到這樣的家庭,也就找不到火苗,她空手而返。

佛便開示她:「開天闢地以來,有生必有死,沒有例外,妳又何必立刻尋死?」
佛說完之後,婦人立即證初果,其他弟子也都同發無上正道。

這樣說來,佛教認為死亡根本是正常事,而「十二因緣」的最後一個即是「老死」;「死」是不能拒絕的。即連「燈塔水母」在科學上被稱為「永生水母」,然而它們的體積太小,在水裡很容易被其他生物吃掉,誰說「永生不死」了?所以依照佛教的修行原理來看,肉體會衰亡,但若能進入生命的昇華,一種非生非滅的涅槃境界,才是值得追求的。

來源:第306期《有緣人月刊》


(本文作者為東吳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靈鷲山慧命成長學院講師。著有「《華嚴經》之如來放光」、「十方成佛──華嚴小百科」等書。)

Visits: 14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