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莊振家
《心經》雖然只有 260 個字,卻是非常重要的佛教經書,甚至可以是非常核心的佛教精義。
《心經》一開始就闡述非常重要的修行理念:「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一語道破,如果我們能夠以大智慧、以真心覺知自身佛性之奧祕,將五蘊:色、受、想、行、識皆空,則可度一切痛苦災難。我們的心,因為五蘊皆空,就能夠歸於清淨,不會有任何的掛念。
《心經》用簡單及精簡的用語,闡述了非常重要的道理及修身養性的方法,但是真有那麼容易嗎?
畢竟人是「有血有肉的軀體」、「有思想的靈魂」。
藉由張愛玲在小說中所寫道的:「海中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向來心是看客心,奈何人是劇中人。」充分顯示著「人」畢竟是人,理智上我們告訴自己要「看淡」、「看清」,但是在現實的世界中卻很難超脫人情冷暖的拘絆,常常不小心就亂了方寸,讓自己不由自主地陷入不該有的不安及孤獨徬徨,甚至到處求神拜佛,希望得到心靈的寄託。
殊不知誠如心道師父所說:「取經天涯,回歸方寸」,唯有守住自己真誠的初心,不要太執著於五蘊的外在感受,才能讓自己心無罣礙,無有恐怖。
話雖如此,但是卻不是那麼容易,只能一步一腳印逐步的努力,才能守住自己的心,回歸內心的清靜。
至少我們能夠從以下幾個簡單的方向著手:
一、放下執著,先讓心快樂
心若不快樂,其他事情就免談。
如何讓心先快樂起來?
第一步要跨出去的就是放下心的執著,破除自己既有的想法。
換個角度去想,或許就能夠轉念。
以我自己為例,在我剛離開科技業的職場時,到各種場合遇到別人寒暄,有些熟悉、有些不熟悉,很多人習慣性的問法可能會是:「最近在哪裡高就?」、「最近忙什麼?」當時還不曉得該如何回應和自我介紹最適合,乾脆就用「退休了」最簡單明瞭,接收到的各種反應像是:「真好,已經可以退休」、「真好,可以睡到自然醒」、「真好,可以過自己想過的日子」⋯⋯等等,雖然用語非常平和,但是可以明顯地感受出來,少了往昔那份熱切及味道。
因為人是一種「感覺」的動物,不會沒有感覺的,而「心」也就跟著受影響了──因為你還是你,只是以前的「職稱光環」不見了,為什麼別人對你的反應卻有那麼大的不同?
雖然準備離開職場前心裡就已經做了很多的準備和調整,也做了無數的自我教育,那段時間我的心還是感覺「不快樂」,為什麼呢?
就是自己沒有「放下」。
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澱,加上佛法的熏陶,總算好不容易放下內心的執著,也同時有了不一樣的觀念:「這不就是我要過的生活嗎?」、「(邀約變少)這樣不就可以少了很多交際應酬」、「(擁有自己的時間)這樣才能自由自在」、「這樣才能了解哪些人只是在乎你背後的光環和職稱所帶來的利益,哪些人不」⋯⋯等等。
當我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用正向樂觀的一面去思考,從心裡接受、從世俗的角度諒解,別人的想法是沒有錯的──說不定我年輕時,對別人也曾是這樣的態度。放下自己執著的心,整個才又快樂起來。
當「心快樂」,看到任何人、事、物都會變得美好;當所有的人、事、物都變得美好的當下,你就會「看淡」及「看清」所面臨的情境。
二、學習擁抱「不完美」的完美
美國休士頓大學社會工作研究院布芮尼.布朗博士(Bren Brown Ph. D)在《不完美的禮物(The Gifts of Imperfection)》這本書裡就特別提到:「放下『應該』的你,擁抱『真實』的自己。」對於任何事物,當遇到不如意或心情低落時,就想到擁抱不完美的美,讓自己從擁抱真實的自己,走向感恩和喜樂。
開放自己的思維束縛,不要比較;放鬆自己的心境,停止不必要的焦慮──將焦慮用筆寫在任何一張空白紙或筆記本,讓紙張及筆記本代替你去焦慮。在工作中看見意義、看見自己在社會的價值,相信快樂及歡笑很快就會與你同行。
心快樂,人自在
心要快樂,人才會自在,而唯有守住自己的心,放下自己的執著,回歸方寸,才能讓自己「人自在」,才會讓自己在充滿意義中快樂地生活。
來源:第303期《有緣人月刊》
Views: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