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楊宏國
有人轉來一部短片,說他看了很感動。內容是老父親跟成年兒子坐在庭園,老父指著樹枝上一個身影問道:「那是什麼?」兒子瞄一眼說:「是一隻麻雀。」同樣的問題,老父親連續問了幾次,兒子不耐煩了,就對著老父發飆。
老父返回屋內,拿出一本舊日記本,要兒子讀,記載著兒子三歲時,有一天問了他二十一次「那是什麼?」爸爸也回答了二十一次「麻雀」,每一次,爸爸都給小兒子一個擁抱。
短片結束於兒子慚愧回抱老父親,象徵著父子在這階段的和解。原本一個老父親和兒子間的關係,已經趨於冷淡緊張,或許老父親就想透過重溫他剛當爸爸時的回憶,改變現有的關係。或許,在這個老爸爸的心底,兒子還那麼小的時候,就是他覺得彼此關係最美好的樣態。
老爸爸的回憶模式,應該也算是常見的了。神話學者約瑟夫‧坎伯曾如此寫道:「在老年時,你自周遭的日常俗務中解脫出來,而沉浸在自己的回憶系統中,往事是非常鮮活的。兒時和雙親一起經歷的危機,再度出現與你同在。這些記憶變得很重要,它們是幫助你體悟過去親情關係意涵的關鍵時刻。」
坎伯的話,只能算說對了一半,其實不僅是以前經歷過的危機,美好的回憶更能讓親子體悟出關係的意涵。心理學裡也鼓勵當各種各樣的關係探入冰點,變得冷淡陌生,也可藉著回憶來拉抬現在的關係。
你也可能會說,其實兒子是理性的,他當然不會認為爸爸已老到連麻雀都不認得,所以會發飆,我們試著問自己,如果自己的爸爸媽媽問我們二十次「那是什麼」,我們恐怕也不會好聲好氣。成年的兒子也不會記得三歲時做過的事,這段回憶記在老爸爸的日記本裡,要由老爸爸主動喚醒。這段回憶具有了鞏固、加強彼此關係的力量,是老年的爸爸和成年的兒子,重新回到過去的時間裡相遇。
但是,現在的關係面臨的問題,最後,仍是要回到現在的關係本質裡來謀求解決的,我認為短片裡這對父子其實關係是不錯的,現實裡,當老爸老媽要細說從前時,成年的孩子可能反而會有被以前的關係綁住的感覺,「我三歲時要問一個問題二十一次,但我現在三十歲,還希望每次都變成三歲小孩嗎?」
關於父子關係,我想起了一位詩人的句子:「我放走了胸中的小鳥,看著它越飛越高。」那是個秋日的清晨,父子坐在庭園,各自沉浸在自己的回憶。
Views: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