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緣人會訊

有緣人會訊

《六祖壇經》大義

撰文.曹郁美

六祖惠能是禪宗史上的重要人物,然而為什麼沒有後續的七、八、九祖?

不是沒有,而是在禪宗史南、北宗之爭裡, 這段過程被淹沒了,最後還是奠定了六祖惠能的地位。並且六祖之後人才輩出、各個是龍象,七祖的爭議也就慢慢消退。(按,「南宗」指的是惠能派,「北宗」指的是神秀派。)

《壇經》二字則大有學問。

何謂「壇」?本義是高高的土壇,類似今日的講台、舞台,說法者高居在上、讓聞法者視線無阻擋之意,後來延伸出一個名詞:法壇、戒壇,即大師說法、授戒處(華人常用「講壇」二字)。

至於「經」,凡印度來、釋迦牟尼佛說法的結集是「經」,非佛說者在印度稱為律、論(如龍樹的《大智度論》),在中國則稱為疏、抄、筆記等(如華嚴宗澄觀的《華嚴經疏》)。

然而是中國人撰述而被尊為「經」者,唯《六祖壇經》一部,可知漢傳佛教是如何地尊崇六祖、喜愛《壇經》。

本經是惠能應邀至大梵寺(今廣東省曲江縣)說法,經弟子法海筆錄結集而成。真是法海的紀錄嗎?胡適認為是神會的傑作,結果幾位近代大師如胡適、錢穆、印順導師陷入了爭論, 此處暫且不表。(許多人混淆了「神秀」與「神會」,前者是惠能的師兄,後者是惠能的弟子。)

全書可分幾個部份:

一、〈自序品〉:惠能講述自己的生平, 如何由不識字的砍柴少年一躍而成信徒心目中的禪宗大師。

二、六祖說法內容涵蓋甚廣,對於般若、定慧、坐禪、頓漸、一行三昧、無相、無住、無念等問題作了精闢的開示。

三、惠能回曹溪山後,傳授「無相戒」, 故法海於書名補上「兼授無相戒」諸字。

四、惠能與弟子之間的問答。

以下便依其中二品的重要章句,給予解析。

在〈自序品〉裡最常見的疑惑是:五祖把衣缽授予惠能,象徵「得傳法衣」,並連夜送他上船逃走,然後為了躲避追兵,惠能混入獵人隊裡隱姓埋名了 15 年。這是為何?出家人為了爭奪衣缽而拼命,是不是有違佛教的修行原則?

本文認為:在凡夫修行的過程中,掃蕩貪瞋癡慢疑、煩惱妄見是必要的,僧人也會犯錯, 但不必煩惱不必逃避,藉著懺罪悔過,點滴消除罪愆即可。況且學術界認為,惠能的弟子神會等為了鞏固南宗(即惠能派)的地位,對於《壇經》的紀錄難免有偏私立場,意即某些細節可能誇張了。

在〈般若品〉中惠能回答何謂般若?「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了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來去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可說扣合了華嚴法界的無礙哲學。

又說「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也直指龍樹所言「若復見有空,諸佛所不化。」空、有兩不著,才是究竟的無相、無住、無念。

至於大乘佛教常說的「不二哲學」,本品有知名的「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之語。

惠能說:「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可知迷與悟、眾生與佛、煩惱與菩提,皆不是對立,而是相即相成。

至於漢傳佛教流行的淨土、念佛法門,惠能在〈疑問品〉中指出:「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意思是說只會發願來發願去,卻不識本心,如何能到西方?又說:「使君(「您」意)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六祖惠能大師的說法是典型的心性之學,意思是以「心」為主導,迷與悟、往生西方與否全在自己。

整部《壇經》文字淺白、義理深邃,千餘年來指導著我們,同時告訴我們:不識字、未受教育又何妨?「自性自悟」、「迷時師度, 悟時自度」更可貴。

(本文作者為東吳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靈鷲山慧命成長學院講師。著有「《華嚴經》之如來放光」、「十方成佛──華 嚴小百科」等書。)
出處: 有緣人月刊297期

Views: 1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