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黃渝閔
疫情期間,靈鷲山的四期教育仍透過線上繼續著。今年 1 月,靈鷲山教育院舉辦全球首次四期教育「阿含期」初階「初轉之法」線上課程,每週上架一單元,共 16 個單元,每個單元都有作業和小測驗,幫助學員增進聞思的學習。
疫情擴散期間,人心惶惶,很多人一直關在家裡不外出,也許會胡思亂想,充滿貪、瞋、癡、慢、疑的負面念頭,觀照到這些苦的現象, 學佛的人要覺察緣起性空,回歸本心不迷失,找到自己,好好地實踐八正道,才能擁有快樂的生活。
心道法師說:「四期教育是為了實踐用的, 並不是為了拿文憑、追求學問的那種教育方式,而是一切眾生在輪迴中,都會必然歷驗這樣的生命學習,而致圓滿成就。」
自 2015 年開始,「靈鷲山成佛藍圖-四期教育」已在全球近 30 個城市開課,從臺灣到新加坡、紐約、北京、上海、鄭州、福州、杭州、大理、泰國、柔佛、吉隆坡等,學員遍佈海內外, 至 2020 年,舉辦超過 149 場次的實體課程。
以 3 天密集課程和 8 週帶狀課程,已開設了四期教育「阿含期」初階到高階的完整課程。
四期教育為何要從阿含期開始?心道法師說:「學習佛法,就是從阿含最根本的學習起, 佛法的由來怎麼發生的?搞懂阿含的基礎思想觀念,就知道如何處理自己的思緒和想法、做法。幸運的大家已經接受了,可以把開罐器拿掉,看看會產生什麼結果?而要拿掉這些東西, 就要從阿含的苦集開始了解,因此才要學習滅的方法。」
今年 1 月首次於全球同步線上開課「阿含期」初階「初轉之法」,而4 月30 日至5 月2 日, 靈鷲山教育院也在無生道場開辦實體的主題課 程。經過 3 天 2 夜的營隊洗禮,體驗生老病死苦的震撼教育後,有省思、有感動、有檢討,就像進入佛陀的翻轉教室,整個人脫胎換骨,參加的學員一致稱讚,顛覆原本對佛法課程的想像。
什麼是心?心道法師說,「我們是凡夫世間人,心就是所有的現象,如果我們是聖人沒有心,沒有心就沒有任何念頭,沒有任何念頭就沒有生死煩惱。這怎麼做得到呢?就是從阿含學習起,紮實的把念頭落實在不取的相,把心的貪瞋癡慢疑息滅,就是要息滅五毒。所以我們學習八正道的方法,來成就滅的道。為什麼要學習?你沒有學習就不會有除滅的可能,沒有方法斷除, 就會不斷連結到輪迴。」
把佛陀的法發展成「四期教育」
經過提倡、編製教材和實踐,阿含、般若、法華和華嚴教育,一切都清楚了,佛陀的生命如此的透明,生命就是一部寶典,供後世廣大的佛子都有學習效法的依據。一切都清楚了,月照山河,星河皎白。
心道法師說:「四期教育就是順著佛陀的生命預約成佛的道路,是人的教育,也是成佛的教育。」
從早年的塚間修,到創建靈鷲山佛教教團, 到後來設立世界宗教博物館、推動愛地球的和平願景,到國際間的關懷行腳,以及現在的四期教育,心道法師說,當你也進到四期教育系統,這些經驗都會一一的來到。這些經驗的核心是禪, 禪的核心則是佛陀為我們所揭示的苦,苦是四期教育首先要去處理的對象。
《華嚴經》說:「譬如日出先照高山,次照幽谷,次照平地。平地不定也,幽谷漸也,高山頓也。」就說佛法好像日光,日出先照高山, 次照幽谷,再照平地。
這是用譬喻來判教,佛陀成道後,最初說《華嚴經》,教化頓大的菩薩;幽谷喻佛在鹿苑說小乘經教,教化聲聞緣覺;平地喻佛最後說《方等經》和《涅槃經》,教化一般大乘漸入的根基。
「日出日中日落皆是因大地眾生的習氣坑壑有別,眾生覺遲覺速等差異,非日有異,所以說:體性空、自性昭、大悲周遍。」
靈鷲山推出四期教育,用阿含、般若、法華、華嚴這四個階段,涵攝成佛的教育歷程。雖然四期教育的教材編撰和歷程,歷經多年後已稍作調整,但心道法師當初將四期教育定位成「成佛的學習和教育」的初衷並沒有改變,經歷歲月後更感受到心道法師的深謀遠見。
當初靈鷲山有了基本的組織後,幾經思考就開始用「慈悲與禪」的宗風來運作,將來靈鷲山會用「四期教育」來接引大眾和年輕世代,「四期教育」將會是靈鷲山主要的內容,也是一個普遍性的產品。
2014 年靈鷲山封山,也是要為推行四期教育積極地做好準備。「四期教育」就是用佛陀的圓滿法教來貫穿僧俗的教理教制、組織和弘法的。
「大概我是在 1998 年一次秋季禪七前夕, 把『四期教育』的概念理悟出來。那時宗博籌備已經到快成形的重要階段,我覺得有了這樣的平台,還要延伸到佛陀整體教育呈現才會延續長久,讓宗博的理念被連結與貫穿。」
「我內心感到與釋迦佛很有默契,與觀音很有感情,修法得力的時候,一想到釋迦佛的恩,我會掉淚,想到釋迦佛傳下來這麼好的法, 我們做弟子是怎麼回報釋迦佛的?如果我們自家都不珍惜佛陀的法,佛教怎麼會有好的僧才人才?怎麼做傳承?所以,那時我就想如何把三藏十二部經典的精華抽出來,讓現代人都有福音。」
佛陀的法就是祂對眾生展現的寬廣深遠而無微不至的悲憫與慈愛。「四期教育」展現在佛陀自身的驗證,是生命實踐學,也是佛的法統, 佛陀的悟道過程就是「四期教育」,所以我們發展「四期教育」不能離開佛陀的教誨和經典,經典講的都是實修的。這「四期教育」會有一個成果,就是佛果,不是用一果二果……四果這種修道順序來說,是會證到了脫生死、斷煩惱、有願力,然後用願力去成就到佛果。「四期教育」一定是可以成佛的,不然它的推廣價值性就沒有了。
事實上,完成「四期教育」不只是一生一世,也是生生世世的生命大學習,既是從出離心,也是菩薩道的圓滿,這個教育是寬廣無礙, 從哪裡都是切入。所以把佛陀的法發展成「四期教育」就是為了去實踐用的。不論解行全部都是叫實踐。它就是教你怎麼在當下去做?怎麼在生活中禪定?在生活中怎麼去修行?怎麼達到戒定的生活?再來是怎麼達到智慧的開啟? 用戒定的生活來達到一個智慧的開啟,所以「四期教育」整個是一個實踐的過程。
每個期的教育都可以做為對治,都有它的教育對象和目的。譬如說是不是終生在阿含裡面?都可以、也可以;比如說阿含期的成果, 可能到四果羅漢,然後緣覺、菩薩就沒有辦法, 沒有在願力上去實踐的時候,後面就沒有辦法完成。
簡單的說,「四期教育」就是學佛之路, 也是一套完整的佛陀教育學程。完成了四期教育,既是出離心的完成,也是菩提道的完成。每個年齡、階層的人都可以進入四期教育,找到相應的教材和課程。像摩門教也是根據各個年齡層的需要,研製出不同的教材,這是一套活潑的, 也讓大眾能夠接受的教育。
所以,「四期教育」是很容易理解,也很生活化的,當然萬變不離其宗,不能離開佛陀的教誨和經典。靈鷲山發展出各種教材和教案,可以引述、詮釋經典,適應現代人的聽覺和視覺, 如果你一開始不學佛法,不會覺得一開始就去排斥它,讓不同的面向的人都可方便進入覺性的大海。心道法師曾經說過:「用世間法包裝佛法, 而不是用佛法包裝世間法。」每個年齡層的人都有學習的慣性和心理,若是對小孩子,我們就用他們的語言編寫教材,對青少年,當然也是如此。這套教育,將會是適才適用的。
比如說,「涅槃」是佛法中的重要理念, 原典中指的是「火的熄滅」,這當然有著詮釋和實踐的多種面向,但在教材裡,若是針對孩子, 我們會說明「涅槃」其實意味著「生命的原點」和「起源」,心道法師在傳授九分禪時,其中也會提到「讓心回到原點」。若到了青少年或者成年人,我們當然有各自相應的教材。
有實踐力的生命才是邁向成佛的道路
四期教育就是阿含期、般若期、法華期與華嚴期。
阿含期的學習是為了鞏固我們學佛的方向、目標,在生活中建立好的軌則、生活的方法。因為我們平常一般的生活就是依著業力而走,遇 到好緣時我們就是善,遇到惡緣時我們就是惡, 善、惡緣不時地在生命中發生,過去的因緣果報造成今生的恩恩怨怨,而今生再繼續創造未來生的果報。所以學佛的第一步要從生活中養成戒、定,來產生智慧。
第二個般若期,般若就是解脫煩惱,讓我們產生無漏智慧,斷生死、斷煩惱的般若空性的智慧。我們從阿含期的生活學習中慢慢去調伏我們的心,能夠調伏這個心,我們才會產生智慧, 所謂的智慧也叫做般若,也就是把所有的無明煩惱,通通從般若的觀照裡面,能夠脫離我執跟法執的束縛。
第三個是法華期,從阿含期成就涅槃,般若期達到自他不二之後,我們在一切的因緣上就不會產生對立關係,從這裡才能夠發起菩提心,願成佛度眾生。為什麼這個時候我們能夠發起菩提心呢?因為沒有了私心、也具足了解脫力,這個菩提心裡面就只有利他度眾,過失就很少了。而且菩提心會連接起很多的因緣,讓每一個眾生都連接成為成佛的種子,然後成就佛國淨土。
最後就是華嚴期,華嚴世界就是佛的果地, 想要一窺華嚴境界,要從禪修下手,當禪修到明心見性就會知道,原來佛所講的的確真實不虛, 佛國真的就是這樣。
從戒的攝心,定的專一、離戲,般若的一味,到最後無修無證的佛果,這個過程就是讓大家都能夠從四期教育裡面得到成佛的學習。這是靈鷲山從 2015 年開始要加強的教育內容,希望大家都要變成成佛的種子,都要變成傳播佛陀的法教的化身。
四期教育不僅僅到初果,一路貫串下來, 是要做到成就佛果的。用阿含、般若、法華到華嚴教育,證到了脫生死、斷絕煩惱,用願力去成就佛果。如果不能達到這個目標,四期教育就沒有價值了。
如果只到阿含期,只是到四果羅漢,成了聲聞、緣覺,但成不了菩薩。沒有接下來的法華和華嚴教育,後面的願力就會空掉,還是沒有辦法完成成佛之路。
四期教育就是成佛的教育,重視願力,也重視實踐的過程。有實踐力的生命,才是邁向成佛的道路。如果前半段的教育有 5 分,後半段的教育有 10 分,前半段學得很好,但後半段不行, 畢竟還是不足以成佛果。如果信心和見證度不 夠,容易遭受到外界誘惑,要貫徹到後期的教育,還是有困難的。
當然稱為「教育」,必須有個概念:無論知識、方法和本體,目的就是為了能夠實踐。實踐的目的是為了達成理念。沒有能夠發揮實踐的教育,就只會是空談。
你也可以 說, 你要專攻法華或者華嚴, 但佛陀的教育, 就是從阿含、般若、法華、華嚴這樣過來的。就像美國獨立美生會(Freemasonry)的入會儀式那樣。有個傳說, 上帝准許一名石匠來蓋聖殿,卻引起其他工人的忌妒,他們拿鐵鎚攻擊這名石匠,把石匠打死了,這就是美生會的起源,「美生」就是英文裡「石匠」的意思。美生會建立起來後,入會的人都要扮演石匠,經歷、模擬那個被打的過程, 也象徵著度過考驗。心道法師舉這個故事是想說,在佛法教育裡,我們也模擬佛陀的生命,用一生來進行四期教育,怎樣在生命中傳承佛陀, 怎樣在生命中進修,過戒定的生活,開發智慧, 實踐慈悲願力。
依循次第,完整的學佛系統
有人問心道法師,會不會現在的社會過度放縱物慾,尤其是資訊過度發達,大家在電腦和手機裡毫無忌憚的發言,有時會犯了妄語的戒?
「網路上缺乏仲裁的機制,所以特別需要阿含的戒定內收。但是,如果只專攻阿含,那也是這個社會的弊病。」
佛陀的教誨,就是一個完整的四期教育, 如果學佛法都只取阿含期的戒定,終究還是缺乏整體觀。佛法的教育也不僅是從小孩到成人這樣循序並進的學習方式,佛法的學習是從信解著手的,信指的是怎樣信因果法,信佛法是離苦得樂的法,在教育的進程裡,以解脫自在的生命, 做利益眾生的事。
我們要推廣的四期教育,不僅是佛陀的成佛之路,還有個重要的精神,就是要找到「學佛的系統」。
佛陀的教誨由弟子紀錄,傳下了三藏十二部經典,但能夠全部看完的人卻並不多。以前大家讀經,都憑各自的悟性和緣分,看到哪裡就算到哪裡,後來也各自有所成就。然而,如果不能用整體觀來看佛法,那麼,佛法的教育就不能算是完整。
四期教育不適用同心圓概念,但是這佛法的系統,是前後連結的。進入四期教育,只有一個立場:就是要到達成佛之路。學到後來有什麼嗎?什麼都沒有,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就是佛法。所以你問:四期教育到後來有什麼樣的立場?心道法師的回答是:「沒有立場。」有了立場,就不再是佛。
佛法只說一個真性、空性,講是這麼講, 但凡子的生活裡,感覺一切都那麼的真實,一切都是存在的。所以,我們就需要四期教育的過程,來把這個幻象解開。佛法可以解開這些東西,解開以後,就沒有什麼東西是存在的,也沒有東西被否定掉,有了這樣的理解,其實是般若的智慧了。真實的理解世間的現象,就是般若。
四期教育便是這樣的一個過程,隨著教育的過程抽空、剝落,最後就全部都抽空了,這是玄之又玄的,不能用傳統教育的累積知識來論斷、相比較。
四期教育的目標:學到最後心無可得、心無所生。也可以說,四期教育是一種解剖的環扣,對現象的觀察和解剖,透過這個過程,了解現象的無常和空性。在四期教育裡,你受的是一個非常清楚的理路,一個非常有系統的行為理路,才能讓你變為一個佛法的實踐者。最後, 讓你的心變得很閒,不再爭逐浮沉於物慾間,但要到達這個境界,你就先得有系統地理解現象,如果沒有事先的理解理路,下過這份功夫,你的心還是會為現象所魅惑,時時會動心,你會覺得世間的問題很多,這其實就是一個人生最大的問題。
沒有悟,你就沒有辦法閒下來。這個功夫, 也就是心道法師常說的「解剖」,把現象一層一層的解剖下去,解剖到最後一無所有。從對十二因緣的理解一路下去,破五蘊,觀到它的空,破觸和受,觸受一破,愛能捨,方才能轉識成智, 這時,你才能真正的閒下來。
「你看,虛空閒不閒?虛空裡有什麼東西? 虛空裡並不是一無所有的,虛空裡有多少塵沙、粒子,虛空裡包藏著多少的東西,但虛空卻很閒,因為,「空」很閒。「空」可以藏很多東西,可以設存,但「空」也是無念無住無相的。在「空」裡面,一切皆變得可能。」
五明是一種工具學,所謂「明」,就像敲擊燧火石,或是鑽木取火,心整個明亮起來。
其中所提到的「內明」,對應到從阿含期到般若期的教育,法華期的教育則對應到其他四明,即「工巧明」、「醫方明」、「因明」等, 因為法華期教育就是要你懂得為什麼要度世,用什麼方法和工具去幫助世人。
用現代人的語言來說,佛陀的教育就是種「啟發式教育」。太虛大師辦閩南佛學院,慈航大師來臺灣辦佛學院,四期教育和他們的興學擁有相同的精神,同時,四期教育既是啟發式教育,也和印度的那爛陀大學的教育一樣,都是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
我們編製一套教材出來,如阿含有四本經, 我們會把這四本經的故事、譬喻融入到教材中, 老師在教的過程裡,一方面也會加入他們自身的經驗。教授四期教育,是一個理解而實踐的歷程,講經就是理解,實踐是跟著讀經一起發生的最後的目的,也就是要了解佛性。
所以,心道法師要求的是能夠實踐的老師, 自己有這方面的專業和實踐力,這樣才能勝任教師的工作。阿含方面,在緬甸有頗多修證的老師,到了華嚴期教育,要把華嚴的多元世界解釋清楚,這方面的老師就比較少一點。法華期的教育,要處理的是我們能為這個世界做什麼。
阿含期有四本經典,般若期讀的是六百卷的《大般若經》。法華期就是《法華經》,華嚴期則讀《華嚴經》。心道法師表示,我們已著手研擬教綱,教法會要求統一。老師們不一定是法師,事前會經過他的挑選和潤滑,怎樣教怎樣進行都會有一套準則。在四期教育裡,每讀到一部經,就是一個學習的方向。就算你資質好, 悟性高,心道法師也不建議你跳級,畢竟,如果不循序次第,就不會有完整的學習。
基本上,每一期約 3 年,所以這是一套 12 年的教育歷程。如果是天才,進到教育體系來, 或許會有 3、5 年就完成的人,但最好還是循著這四個歷程。
所謂天才,當然就是悟性高。對於佛法來說,佛陀當然是名天才,但佛陀前前後後也經歷過這樣的學習,由這四期的過程,產生後來自發性的成果。只要照著這個軌道,順著流程, 就能自然性的造就佛性。所以,這是一套完整的佛格教育,我們在這個過程裡學習照見自己, 圓滿大眾。
從理解到轉換,轉識成智可得成佛
在阿含期學習戒定的功夫,如果滿分是 10 分,可以得個 4 分,要到華嚴期佛性才會完成展現出來,但如果沒有悟力,那還是不行的。你能夠成就幾分,圓滿幾度,最起初還是靠你的思維,也就是你的腦袋夠不夠有悟性,你的思維能夠達到怎樣的圓滿程度。思維的圓滿,才能達到不思維的圓滿。當你的思維圓滿後,就是不思維了,不思維,也就是圓滿的思維,在這個時候, 不會有做作的不思維。
要做到不思維,其實很簡單,放下就可以了,一切都要放下,我說是一切,但你或許會問,要放下什麼東西呢?第一,放下自我。第二,放下物跟我。第三,放下你跟我,到底你跟我之間,有還是沒有?在阿含的教育裡,我們就會去處理這個東西。
禪就是不思維的教育。有了理解,實踐解脫才會變得可能。在實踐以前,你還需理解, 知道要從什麼解脫出來。解脫以前,我們在世間的牽絆、牽扯太強,起心動念皆是煩惱習氣, 所以,理解的歷程絕不可少。
你不要用傳統的教育觀念來認知「四期教育」,或許,四期教育也可以稱為「實踐學」, 會更符合它的宗旨。我們必須有一個正確的認知,佛法到底說了些什麼,佛陀世尊說,他沒有說一句。理解佛法的真實義,才能對四期教育有一個真實的理解。
一般人對禪的理解,和生活美學脫不了關係,在四期教育課程的主體外,也會加進美學的課程,這應該相應在阿含期和般若期的學習裡。但心道法師還是要再做提醒,四期教育的主體, 總不離四聖諦和十二因緣,佛法萬宗不離其本。
求解脫、成佛就是四期教育最大的成果, 當然,靈鷲山也準備給修習者頒發證件,註明你在哪一期讀到幾年級,還會給評分,比如你讀阿含期得到幾分。
四期教育也是種求生主義,是實用的,人活在這裡,要靠四期教育去尋找出路,離開了這裡,它就什麼都不是了。將來,四期教育是一個生命的家,也是靈性的家。四期教育既一元也多元,就看你要從哪個地方、哪個時間點切入。
這樣說了一大串,什麼是四期教育呢?它就是完整的實踐佛法,除此之外,不會再有這麼完整的了。它是人的,人格的教育,也是佛格教育。
當年,佛陀在得道前也是經過許多老師的教導,唯有經歷過前面這段時間,後來才可能得道,最後的得道,是有個時間因緣的。而四期教育提供修行者一個契入佛法的方法,那原本就是佛陀的成佛之路,學生學習如何契入佛法, 最後可得自己成佛的時間因緣。從理解到轉換, 轉識成智。
課程構思完備 製作教材正式推動
了意法師長期追隨心道法師,據他表示, 僧團創辦以來,師父即對四期教育整體課程有了全盤的規劃與構思,期望立下弟子們修行的圭臬。
原本在聽師父提出他所期待的四期內容時, 了意法師表示對執行方面有些許困惑,因這是前無古人的規劃,該如何具體落實?幸而師父多次表達課程養成教育冀望的預期目標等,使他更清楚四期教育的方向,而帶領團隊從這四期課程再去提煉出每期內涵各自的特色。
了意法師依照師父對四期教育的構思與指示,加上自己對四期課程的深度瞭解,淬煉出六點主要特色:
一、完整性:兼具深度與廣度的完整教法
四期教育結合了佛陀的全部教法,不管是教理或實修,漢傳、南傳和密乘,宗門和教門, 都能涵攝其中。
二、次第性:具有清楚的修學次第
四期教育是一個分階段、次第學習的教育體系,阿含、般若、法華、華嚴每一期都有自身的學習內容和達成目標,合起來則是一套完整而一貫的成佛之道。
三、普及性:任何人都可以修學
四期教育對於僧俗二眾的修學同樣適用, 並且針對不同對象、不同年齡、不同階層、不同範疇的內容進行區別設計,能接引不同根基的人進行相適應的學習。
四、實修性:解行並重、以禪為核心
四期教育是「禪的四期教育」,說明了四期教育以實修為主,法教必須搭配禪的實踐,才能達到每一期的教化目標。
五、時代性:關懷時代、符合時代需要
佛法實踐是具有其時代關懷的。心道法師數十年來關懷和平、環保、慈善、國際救援、宗教交流等議題,以及近期因氣候變遷,致力於靈性生態意識的覺醒,自然也將他對全人類福祉的關懷落實在其修學體系中。
四期教育從自我修行到菩提心的遍滿實踐, 讓行者在兼顧自我身心靈修行的同時,也關懷當代世間眾生的需要,這符合作為當今變動快速、天涯呎尺的全球化時代下的佛法修學方式,也符合佛教「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
六、圓滿性:自利利他、修行弘法不二
四期教育是一個從修行到弘法、自利到利他皆相互含融、並行不悖的圓滿修學體系,從華嚴的生命共同體概念而來,延伸出法華菩提心遍滿的實踐,而阿含期和般若期則是積累實踐菩提心和菩薩道的資糧,阿含和般若的自利修持與法華華嚴的利他實踐是相互結合的,這表現出來的是自他不二的圓融無礙境界;自身修持的目的就是為了弘法利他,而弘法利他的同時又鞏固增益了自身修持,兩者是一個相互依存的共生關係, 這也說明了四期教育雖有次第,但彼此間是相互依存的整體教育。
2013 年底,四期教育開始正式全面推動, 此時同步開始了阿含期教材的製作。如果以經典而言,阿含藏在南傳,有五部尼柯耶,漢傳的翻譯是「四部阿含」。了意法師請研究人員們分析這些文獻,包括從佛陀整個《大藏經》裡做解析,從中產生許多珍貴的資料。只要有心, 善緣就會持續而來,這充分體現在四期教育教材的製作過程。除了巴利大學的因緣外,還有其他的緣也豐富了四期教育教學法上的應用。
四期教育課程的推動是以帶狀課程開始的, 最先使用的是靈鷲山的講堂系統。正因規劃和事前準備充足而嚴謹,禪修與四期教育課程進行情況順利,學員們都學習得充實快樂。
關於實際授課情況、所回收的良好反應, 了意法師分享了一個感動人心的案例:有個腦子不甚靈光的修理工人,常被老闆指責罵「笨」, 他原本經常有挫敗感,但藉由四期課程,學習了《無我相經》之後,他對大家分享說:「我現在不會難過,即使老闆一直罵我笨,我也覺得『無我』。我覺得往後人生都可以過得自在快樂,因為『我』是假象。」諸如此類的成功案例尚有許多,學員們都從中得到了領悟與收穫。
一路上不無挑戰。在所面臨到的挑戰方面, 了意法師表示主要有二:第一,自從新冠肺炎肆虐,全國進入防疫狀態,團隊無法親赴各講堂授課,於是尋求發展數位化。著手之後才發現, 數位課程比實體課程更難做,因為每件資料都需要更準確;加上影片版權問題,可能得重新找材料,甚至重新拍攝。
第二,除了克服數位問題,了意法師也從其他的角度思考:網路上的佛法浩瀚如汪洋大海,自由學習的課程太多,有多少人還願意照次第學習?這個問題更挑戰了他們發展類似學籍系統,思考如何讓學員既開放又照次第學習。
雖然挑戰重重,但團隊愈挫愈勇,種種問題與必須重新啟動的工程更加激勵了他們。了意法師決心克服種種困難,因為他相信這套課程可以讓更多的人學習受益,無論學員是否屬於靈鷲山系統。
「我現在面對這兩個挑戰,覺得菩薩是會保佑的,因為只要很有信心,去確信、去做, 縱然經驗不多,但我們是出家人,只要有願力, 有僧團的支持,有信徒的學習。我已經很幸運地在不是太長的時間,看到了漂亮的成果。我們的路還很長!悲心不斷!願力不斷!」
出處: 有緣人月刊296期
Views: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