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的「照見五蘊皆空」,要空五蘊,要把思緒的連結關掉,把五蘊的開關按鈕按 掉,讓它不作用、不轉動了。這五蘊的開關是什麼呢?怎麼按掉?要「行深般若波羅密多」, 觀五蘊皆空,然後度一切苦厄。把「苦」的妄念執著都度脫掉了,產生「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個色空不二的覺受。色裡面有空,空裡面也有色,色空互為一體,像水與冰是一,空與色像水結冰,色即是空是冰化水,所以色也是空,空也是色,水也是冰,冰也是水,色空本來一體。
這意思是說,當我們照見五蘊皆空時,空有之間已經不再是互相障礙,也並非彼此束縛, 而是彼此融洽,彼此不可分的關係,所以,修行並不是說要我們逃離這個物質現象的世界,修行不逃離,而是徹悟這種關係。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你就是要在生活裡面啊,本來色裡面就是色空不二的這種覺受。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空相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在空裡面,沒有相對分別之相。
六根是我們接收內外塵垢所開的六個窗,從這裡吸收、接納所有的資訊,這些資訊有色、聲、香、味、觸,意根的資訊是法,法是一切,意會去接軌,搞秩序、搞連結,資訊造成妄念、執著。
所以當你「照見五蘊皆空」,用般若觀照六根對六塵是相執,六根沒有了,六塵就沒有了,然後進入空的實質效果,這時色空可以融洽、沒有障礙了。
六根六塵中間,有一個公關組叫做「識」。識是接軌六根六塵的交通工具,夾在根塵之間通報訊息。如果把識拿出來,根跟塵是沒有什麼, 主要是識的動態。把識轉掉,變成智,智是觀照,只是根塵的一面鏡子,本覺就出來了,本覺是清楚,沒有分別執著;識是妄念執著的根源, 就是亞當夏娃吃的那個蘋果,吃了以後就糟了。識把根塵連結起來,分別執著把這個世界統統改變了。
「識」是好還是不好?如果沒有識,我們也不會認識佛。這個識說起來像是基督教說的撒旦,會搞鬼。蛇誘惑了亞當夏娃吃下蘋果以後, 這世界變成「我想怎麼就怎麼啊」。我們禪修當中,怎麼才能讓這個欲望的蘋果不產生效力?一樣的,要讓你的識轉成覺性出來,不在根、塵之間連結,轉回到本來面目。
這是技術問題,也跟我們的慣性有關。如果慣性不聽話,非要搞鬼不可,就會去輪迴生死啊,所以你要用止觀,去把識止住,把識轉成觀, 執著妄念才會沒有了,撒旦就不再出現了,然後我們不再受毒蘋果禍害。這時候,我們看到所有是「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進入沒有現象的世界,才會把十八界都破除了。
沒有意識分別變化,「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盡」是不再有干擾性,沒有了無明迷惑,也沒有相續的十二因緣流轉,沒有苦、集、滅、道,已經斷除生滅現象,不需要了。《心經》這麼教我們離相,離相靠止觀,行深般若波羅密多,照見五蘊這個知識生產系統,到達空性,慢慢破掉輪迴的幻境, 才觀自在啊。
要到空的世界,都有這個方程式。不照這個方程式,沒有人可以超越物質世界的黏著性, 也不可能斷煩惱、了生死。因為物質身體跟靈性像連體嬰一樣,緊緊黏著在一起,要怎麼開刀, 怎麼切割?很難,一分割就死掉,沒辦法,所以一定要照見,把覺性超脫出來,看到「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身體是色又是空,空也在色裡面, 色裡面也有空。這身體似有似無、不實質,不再像連體嬰那樣畸形連結。
這個靈性為什麼在身體裡面呢?它是不是在身體裡面呢?靈性跟身體什麼關係?我們的祖師們,為了把靈性從身體裡救出來,打個比方說瓶中鵝(註)。有一個人在瓶子裡面養小鵝,鵝在瓶子裡慢慢長大,你不能把瓶子打破,又要把鵝救出來,怎麼救?可能嗎?其實我們的靈性不在身體裡,在空性裡,空性又是「有無」合體。
所以你怎麼把靈性從「有」裡面救出來? 怎麼救啊?把知覺拿出來,就可以了。知覺怎麼拿出來?比如我現在看到王某,叫一聲「王某!」你看,王某的知覺馬上就跑過來了,知覺已經不在王某身體裡了。還參不出鵝怎麼救出來嗎?出題目的師父,叫徒弟一聲「嘿!」徒弟回應「喔!」知覺就跑出來,自由了,不在瓶子裡了。
我們的目的主要是讓覺知能夠不執著。所 以《心經》講得清清楚楚,你只要一路觀照下來,就全解決了。如果跟其他宗教有不一樣的地方, 就在這般若上。要成佛,要依般若波羅密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叫無漏智。
學佛就是為了把我們空的智慧找出來。能空的智慧是從解剖、分析來的,從專注來的,從明晰來的。能空才能夠回到本來面目。本來面目是如來,沒有來、沒有去,一直在那裡,也一直沒有在那裡。因為空性,無念、無住、無相,什麼地方都不在。有沒有糊裡糊塗?這就像一執著「瓶中鵝」就出不來,覺性不在瓶子裡,也不在瓶子外,那到底在哪裡呢?參禪要離心念,念頭一出來,就挨打,打得念頭無影無蹤。
如果有空性,消化系統就很好,什麼都可以消化,世界和合,都是一家人,同一源頭。沒有空性沒有辦法,消化不良,不能統一。所以學佛是要找絕對的東西,而不是找對立的東西。當你回到心性、安住本來的時候,沒有對立關係, 同一靈性,同一法身。禪修的時候,心看心, heart to heart。在體裡面,而不是在相裡面。心不溜達,清楚嗎?
心跟心的關係,就是觀照。什麼面貌都沒有。這般若波羅密多的按鈕,空的按鈕,按下去, 怎麼樣?五蘊皆空,色、受、想、行、識突然不見了,馬上蝴蝶效應──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六根、六塵、六識沒有了,十八界、十二因緣、四諦,全都打開了。障礙消除,很清爽。心不做作了,心外無物啦,到了無為法就是心的境界。
《心經》這麼直接,讓我們通體清明、通體剔透、通體圓明。
這樣是想法,還是作法?一直是作法。如果不是作法,只是思緒、理念,想好就沒有了, 跟你的覺受不會連在一起,沒有用。所謂作法, 是一直要慣性生活,一直循環做到不變質,那時候才會到進入那種量子效應,心能空、空無念, 才會發生那種量子作用。如果還有雜想,念頭是帶質,不進入空性,沒有用。不坐禪怎麼行。
執著是多麼深刻的障道,造成生死輪迴的記憶,想磨掉很困難,所以有執著是失念。老是為了要掩護執著、鞏固自我,遇到死對頭,有你就沒有我、你死我活的,你說不要恨吧,不行,這麼多現象儲蓄在生命的儲藏室,怎麼消化?全靠般若波羅密多救苦救難!你不做,就沒辦法,你一做,就可以自救了!所以我們學佛是學自救, 觀照是自救。
(節錄自心道法師著作《傳心》)
註:「瓶中鵝」是南泉普願禪師的一則公案。當時,宣州刺史陸亙大夫問南泉:「古人瓶中養一鵝,鵝漸長大,出瓶不得。如今不得毀瓶,不得損鵝,和尚怎麼生出得?」泉召:「大夫!」陸應諾。泉曰:「出也!」陸從此開解,即禮謝。
這個公案中,南泉普願禪師就叫了一句「大夫」, 陸亙大夫一應聲, 南泉接著說「出也」。然後,陸亙大夫言下就大悟了。
出處: 有緣人月刊295期
Views: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