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呂松庭
每到過年,心道法師揮筆的墨寶,當我們收到心道法師的字跡,總讓人感動。還記得有一年,心道法師和一行禪師在宗博一起開書法展,我進到展場,在黯淡的光線中感受到字跡後面無限的禪機,只是一個圓或者一個簡單的禪字,蘊含著靜寂的力量。
我也想起台灣民俗專家林衡道時常來稿,他總用三百字稿紙,字大大寫得超出格子,大概他趁打折買了許多稿紙,又覺得要寫完才不會浪費,所以我每隔幾天就會收到一篇,他還會在另一張紙書寫問候之意。
林老師逝世多年後,我遇到他的女兒,婚姻諮商專家林蕙瑛,提起這段手寫稿的往事。我們同聲惋惜,如果當初我多用點心,把林老師的文稿收回保存,或許那時就是送給她這個女兒,最好的見面禮。
林老師的字跡,和他給人的印象有極類似處。我回想起他的字,或許沒有書法名家那般珍藏,卻如他最推崇的台灣古蹟─赤崁樓對面武廟的那面朱紅山牆。住台南時,我常在黃昏時經過,慢慢的走那段路,歷經歲月磨洗,卻仍心意安定。
只有手寫稿,給我這個讀者,有過那樣的感動。電腦打字稿固然整齊,便捷,卻始終缺少了寫作的精髓,也就是創作的過程與滋味。歷代大作家的手寫稿、字跡和簽名,到現在仍是許多圖書館、古書店的珍藏。然而,更有意思的則是後世的精神分析學派和心理學者,從這些手寫稿中可以尋到的線索。
要到達王文興這樣的高度,手稿有人研究,在小說《家變》和《背海的人》發行多年後出版手稿專集,恐怕還屬少見。有學者說在王文興的手稿裡看見了作家的猶豫、刪改,也看見了作家和自己的詰問。現在是台灣文學館館長的李瑞騰還寫道:「手稿可視為一次版本,在電腦書寫尚未發生以前,當作家意念萌生,援筆而書,情感與思想即在筆尖流動,大約會有從紛繁混雜到秩序井然的過程,展現在紙面上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景觀,有緣之人才能看到。」
然而,我心裡想的卻更簡單,在電腦書寫以前,每個書寫的人都是自己手寫稿的「有緣之人」。那些留下的字跡,或僅僅徘徊在記憶的手寫稿,透露出人生故事的真正內涵。
View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