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緣人會訊

有緣人會訊

撰文.陳盈霖

2020年臺灣在新冠肺炎疫情上的控制獲全球肯定,然卻面臨 40 年來降水最少,也是 56年來首見沒有颱風的一年,全國水庫拉警報。

擁有 268 座海拔超過 3,000 公尺高山的臺灣,降水量是黃河流域的 2 倍,然因山高坡陡、河短湍急、降雨分布不均,導致豐枯懸殊,留不住水,更有「多雨的缺水國」之稱。

除天然條件因素外,臺灣更面臨民眾對水資源的浪費,政府疏於管理,老舊設備不進行汰換更新,淤積的水庫無法清理等種種因素。

前內政部長、臺大土木系教授李鴻源直言:「臺灣人沒有資格談缺水」,政府若再不面對,到 2030 年,臺灣一年將缺 40 億噸水資源。

臺灣究竟該怎麼做,才能在水資源缺乏的當下,將水「合理分配,用在刀口」?李鴻源認為,臺灣需進行一個總體檢──水電價格合理化,基礎設施市場化,少點民粹炒作,方能帶動經濟轉型,保存得來不易的天然資源。

全球幾千萬人恐將被迫離開家園

近年來全球暖化的趨勢,一再告訴人們「世界變了」,人類愈來愈難用過去的生活方式在地球上生存。世界上的水是很大的循環系統,一 座城市一旦興建,整體的循環系統便可能遭受破壞。

數據指出,全球現在有 12 億人缺乏安全的飲用水、24 億人活在沒有衛生下水道的環境;每年有近 500 萬到 700 萬人死於與水相關的疾病、每10 秒就有一名孩童死於與水相關的腹瀉。

「過去人類因石油而戰,如今,可能因爭奪水資源而戰。」李鴻源說,人類只能用地球上 2.3% 的水資源,然在大自然變遷、全球暖化與人類濫用下,2025 年全球恐有 30% 的人口面臨缺水問題。

事實上,全球水資源分配相當不均。李鴻 源說,在美國,每人每年可用 366 噸水,歐洲人232 噸,而非洲人平均只有 25 噸可用,再加上太多二氧化碳進到大氣層造成的溫室效應,南北兩極溫度愈來愈高,過去被冰覆蓋的沼氣因冰川融化飄入大氣系統,氣候更加失控。

過去擔任水利署署長時,李鴻源關注著每年聖嬰現象的影響,但如今,氣候變遷成全球最關注的問題,「每次改朝換代,都與氣候變遷有關」他說,「大家覺得疾病跟氣候變遷沒關係 嗎?南北極冰川融化,遠古時代的細菌都跑出 來,人類未來的毀滅,很大的可能性會是因古老的細菌出現,但現代人卻無法醫治。」

他說,這個世紀恐將出現幾千萬人被迫離開家園,一如電影《明天過後》中的景象,未 來的西伯利亞、加拿大北部將愈來愈潮濕溫暖, 溫帶地區大部分都將變成沙漠。

臺灣面臨的水資源危機

零颱風、水庫淤積

 相較同緯度的沙漠地區,一年有 900 億噸水資源的臺灣,卻因天然地勢條件留不住水,成為「多雨的缺水國」,如今更因極端氣候變成常態,臺灣不再「風調雨順」,不是水災就是旱災, 水資源更顯珍貴。

過去一年平均有 4.5 個颱風登陸臺灣,多則6 ∼ 7 個,去年卻一個都沒有。「中、南部 90% 的水資源來自颱風」,如今颱風不來,水資源告急。「現在曾文水庫儲水量不到 30%,要用到 2021 年 4 月梅雨季,但萬一梅雨季延後怎麼辦?」李鴻源說,南科若一天缺水 50%,一天的經濟損失便是 30 億臺幣,顯見缺水不僅影響民生、農業,更影響所有產業。

而水庫淤積,威脅水資源的穩定利用,「曾文水庫原本有 6 億的蓄水量,至今剩 4 億。」氣候變遷導致降雨集中、大量土石崩塌,洪水夾帶土石源源不絕向下游輸送,歷經 921 大地震與莫拉克風災影響,中部曾文水庫、德基水庫淤積情形更趨嚴重。

李鴻源說,全國 50 座水庫,一年蓄水量達80 億噸,如今淤積面積達 1/3,「一年缺 26 億噸水,到 2031 年水庫淤積量將達一半,屆時一年將缺 40 億噸水。」

水庫淤積如何解?儘管經濟部於民國 105 年核定「水庫庫容有效維持綱要計畫」,以督 促各水庫管理單位積極進行清理淤積相關工作, 然李鴻源坦言,許多水庫因地形位置,「不可 能清除,砂石車也到不了。」以霧社水庫來說, 一億立方米的淤積,開挖要耗費 1,000 億臺幣, 挖出來的泥沙也沒地方丟。一億立方米的淤泥,「砂石車要環繞地球 1.8 圈。」

能再蓋新水庫嗎?李鴻源說,由於蓋水庫的地點需有嚴格的地質要求,老實說,從日據時代探勘至今,能蓋水庫的地方都蓋了,「我們要對年輕人說對不起,你們手上的支票,在我們這代與上一代都用完了。」

地下水超抽、水費價格低廉

 超抽地下水的問題也相當嚴峻。地下水有個安全的出水量,抽取時不得超過這個數字,然過去 30、40 多年來,臺灣卻長期超抽,使地盤下陷變得非常嚴重。

臺灣目前地盤下陷區域達 1800 平方公里,過去地盤下陷的地區多在沿海,現在已移往內 陸。李鴻源指出,全國地盤下陷最嚴重的是北 門,為地平面下 5 公尺,主因是民國 50 多年, 大部分工業位於臺北市附近。超抽地下水的結 果,使臺北地盤下陷嚴重,直至民國 60 年才開始全面禁抽。

根據國際水協會報告,臺灣平均每人每日 用水量達 352 公升,相較荷蘭人平均一天用 128 公升的水,「臺灣是人家的 3 倍,憑什麼?」臺灣人浪費水資源,灌溉渠道、農田水利的管線年久失修,一年漏掉 2 座翡翠水庫的量,漏水率達30%,「追根究底,是臺灣水費太便宜,民眾不知珍惜。」李鴻源說。

臺灣的水費是全球倒數第 4 低,「只比南非、馬拉威、塞爾維亞高」,新加坡水費是臺灣的 6 倍,中國也比臺灣貴。

李鴻源指出,現在的水價一度 7 元,一個月 200 元,政府每賣一度水,便補貼 20 元,自來水公司賠錢,自然沒錢汰換管線,管線年久失修就漏水。也因水費太便宜,污水自然不會回 收,「如此的低價水費,誰要去回收?」

事實上,合理的水電油價格,是帶動經濟 轉型的動力,也是抑制資源浪費的方式之一,提醒民眾重視使用效率,然一談到增加水費,各種抗議聲浪並起,「都是民粹在炒作」。

他說,中華民國總預算,每年有 1/10 拿去補貼能源,那些賺很多錢的企業大老闆,能源 也來自政府補貼,「但愈補貼他們,愈不願做水資源回收,也不會投資清潔能源」,「總之, 臺灣處在一個低水價的迷思中。」

未來,該怎麼走?

臺灣在過去是太陽能板做得最好的國家之一,德國人來下單購買太陽能板發電,希望降 低該國碳足跡。然而臺灣生產太陽能板的過程, 卻消耗更多能源,「不知道製造多少碳足跡」他說,「我們做太陽能板讓他國節能減碳,卻讓自己的碳足跡居高不下,臺灣就是一筆糊塗帳。」

未來臺灣該怎麼走?李鴻源語重心長地說:

「臺灣是時候進行總體檢了。」一個人生病不 可怕,可怕的是明明病得很嚴重,卻還說自己 健康,「為什麼新加坡可以做水的回收再利用, 臺灣技術很好,但臺灣卻做不到?」

他指出,現在的污水處理廠每日僅能回收 30 萬噸水,丟掉 285 萬噸的水,回收量不到丟棄的 1/9,目前最急迫的是需至少再增加 50 座污水處理廠,增加水資源回收。

另外,應整合政府、各部會、各縣市資源。目前全國有 20 多個縣市,「但除臺北市外,並非每個縣市都能有效率、有能力地解決問題,在這個基礎上,又增加了政治上的複雜性,致使許多問題大家都避而不談。」

而臺灣在基礎設施上,也該「市場化」。李鴻源舉例說,政府若自建一座污水處理廠需耗資10 億元,60 座就要 600 億,若能吸引民間企業投資建設,未來也能藉此拓展產業,增加商機。

出處: 有緣人月刊293期

Visits: 18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