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曹郁美
禪宗,是指以菩提達摩為初祖,探究心性本源,以期「見性成佛」的大乘宗派,乃中國十三宗之一,為印度所無。
「禪」的內容、意涵十分豐富,本專欄將一連串地介紹禪宗的宗派、思想、源流、公案驚喜、禪坐與禪觀、禪師與禪詩等議題,提供讀者概括性認識。
首先談漢傳佛教甚喜愛的禪宗故事:「拈華微笑」。(按,「華」、「花」相通,「蓮華」即「蓮花」。)
「拈華微笑」全稱是「拈華瞬目破顏微笑」,先是出現在《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後來禪宗文獻如南宋晦翁悟明所撰的《聯燈會要》等,輾轉引述,千餘年來深入人心。
然而 1905 年日本學者、曹洞宗僧人忽滑谷快天,發表論文考證《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為中國人偽託之作,以後成了定論。偽託的目的是把中國禪宗上溯道統至釋迦牟尼佛,並有「西天廿八祖」之說,以示其承先啟後、不違佛意。
換句話說,禪宗的初祖是迦葉、二祖是阿難,在歷史、文獻上是不被承認的。倒是第廿八祖菩提達摩(來到中國,與梁武帝話不投機的那位),他是中國禪宗初祖是不容懷疑。
總結地說:印度有「禪」但沒有「禪宗」, 本宗是純粹的、道地的中國宗派。
我的看法是:不要把偽經、偽說視為毒蛇猛獸,它依然有它的價值。這個「拈華微笑」故事的價值在於:
第一,它拈出「禪」的精神:離言絕句, 世尊施以「無言之教」。什麼是「無言」,借用《金剛經》所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更何況禪的精神就在於「離四句、絕百非」。「不說之說,才是最高之說」,說了半天若只是在語言文字上打轉,倒不如沉默不語。
第二,禪宗最講究吃飯喝茶無不是道、擔柴挑水即是修行。因此禪坐、聞法、誦經、拜懺都是方法與手段,並非究竟。究竟之道仍在於破迷起悟、遠離煩惱妄想。
第三,世尊拈花、迦葉微笑是在傳遞「法」, 宇宙萬物一動一靜皆為「法」的表現,端看你是否體悟一二。
在此原則下,「拈華微笑」是否符合史實又有什麼重要呢?
禪宗還有個概念名為「身心脫落」,這是日本道元禪師提出的,是他的證道體驗與心境。道元禪師生於鎌倉時代,約當於西元 1200 年- 1253 年,自唐引入禪宗後,為日本曹洞宗初祖。
「身」是肉體,「心」是精神層面的思想、觀念等。有健康身體才談得上修行,是必然的道理;至於「心」,它可能墮落無知,也可能喜悅昇華,全看你如何駕馭它。
所謂的「修行」,也不在於你誦經拜懺禪坐持咒了多少,而在於反觀自性,見聞覺知:煩惱的根源何在?「我執」是否依然強烈?菩提 心與大悲心是否認真實踐?隨時提醒檢視自己, 也許哪一天,身心真的「脫落」了。
其實根本沒有「脫」什麼「落」什麼,它就是你的「自性」,一直都在那裡,不動不搖。
(本文作者為東吳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靈鷲山慧命成長學院講師。著有「《華嚴經》之如來放光」、「十方成佛──華 嚴小百科」等書。)
出處: 有緣人月刊292期
Views: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