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緣人會訊

有緣人會訊

賴鼎銘:佛教的力量能拯救地球

撰文.陳盈霖

「修行,是修正自己的行為,好好面對自己, 若人人都能常用覺知觀照自己,回到自身, 會發現人類要的不多,一旦慾望降低,對地球傷害便沒那麼大。」

現任監察委員賴鼎銘,曾任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系系主任、世新大學校長,多年來在高等學府孕育英才,同時致力實踐心道法師「愛地球、愛和平」理念,推行環保不遺餘力──在課堂上,讓學生看到地球正在被人類摧毀的證據; 課堂之外,參與淨灘活動籌劃,號召各界認養海灘,集合眾人之力守護海洋。

「佛教的力量,能拯救地球」賴鼎銘期盼更多人能接觸佛教,學習覺知,面對自己的內心,不僅利己,也減緩對地球的傷害。

一場大病,與佛結緣

多年前,經已故靈鷲山方丈特助、前淡江大學管理學院院長蔡信夫介紹,賴鼎銘協助靈鷲山進行推廣與宣揚佛法。這並非賴鼎銘第一次接觸佛法。早在高中時期,一次在理髮店裡拿到一本《金剛經》,賴鼎銘便與佛教有了第一次接觸,「在當時多以道教為主的民間信仰中, 竟然看見《金剛經》,心裡覺得有緣,便隨手將經本留下。」

民國 74 年,賴鼎銘考上教育部公費留學, 臨出國前夕,卻發現胸部長了黑痣,最後證實罹患皮膚癌。開刀、治療期間,賴鼎銘重新將那本《金剛經》從頭看起,也與佛教真正結緣。面對生死關頭,他也開始接觸一些與禪宗觀念相近的外文書,對生死有新的體悟。因病延遲一年, 隔年赴美留學,賴鼎銘接觸太極拳,也參加學校佛學社,返國後持續鑽研佛法,近年來更與靈鷲山結下深厚因緣。

在美期間,賴鼎銘感受到美國對土地的重視、對環境污染,山川保育的嚴格。然民國 79 年學成歸國後,他回到家鄉雲林古坑,記憶中的美景卻不復見,「小時候的土地、稻田、河流是清澈的,白鷺鷥自由出沒田野」,而童年的「玩伴」,青蛙、田螺、鱔魚、泥鰍也都消失無蹤。

1960、1970 年代臺灣發展工業建設,便慢慢出現污染問題,為了降低人力,大量生產,種植過程使用大量農藥與除草劑,賴鼎銘說,此情況宛如《寂靜的春天》一書中,因 DDT 使用而而使蟲鳴鳥叫消失的佛羅里達州。他同時反思, 小時候常去家鄉魚池玩,當時蚊蟲很多,他大量噴灑除蟲劑,或許當年癌症的生成,跟當時接觸這些化學劑有關。

失落的地球:看見開發造成的破壞

賴鼎銘開始關注臺灣這片土地,他說,近年來臺灣確實逐漸重視污染問題。過去的淡水河因上游養豬廢水流入相當惡臭,經政府整頓後, 將廢水引流至八里,排入大海,如今淡水河改善許多。然而,這些污染卻因此流向大海。

「人類將污染排入大海,濫捕魚群,到最後,魚線的盡頭將再沒有魚。」他發現,人類一直在破壞地球平衡,過去地球是人類的天堂, 但如今卻開始反撲。盧貝松的紀錄片《Home》告訴大家,人類早期與地球的關係是平衡的, 彼此互相分享,但在人類的中心主義下,汽車、輪船、飛機等科技不斷演進,掠奪大自然、開發資源,種下之後的污染、環境危機。談起臺灣當前面對的環境危機,「與全球的問題一樣, 臺灣的生態被破壞,起因於人類的中心主義。」賴鼎銘說,臺灣建造太多的房子,太過強調經濟發展造成過度開發,破壞整體自然平衡。

為了讓年輕人了解他們如今面對的環境, 賴鼎銘在世新大學開設「失落的地球」通識課程,課堂上,透過紀錄片:柴靜的《穹頂之下》、盧貝松《Home》、齊柏林《看見臺灣》,以及《垃圾圍城》、《電子廢物的悲劇》等,讓學生看到地球是如何一點點被破壞。學生看得震撼。

賴鼎銘說,現在的青年人沒有經歷過環境乾淨的年代,他們只能從紀錄片中,看著人類的發展如何令地球失去平衡、世界上多少人生存於飢餓中、飲用污染的水資源等。

賴鼎銘接著讓學生針對臺灣歷年來與污染相關的案例,如:臺南、高雄因傾倒重金屬導致的綠牡蠣事件,鎘污染造成的鎘米事件,與臺灣焚化爐等,進行研究、分析,並上台報告。期末, 他要求學生身體力行,包括拍攝影片、參加淨灘等,實際參與環保行動,從生活中找題材,學習如何憑一己之力,拯救這片生存的土地。

參與淨灘,以行動拯救地球

近年來極端氣候愈顯頻繁,許多地方雨水愈來愈少,山火愈來愈大,「追根就底,都是因人類對環境造成的破壞有關。」賴鼎銘舉例, 加州山火近年來頻繁發生,就是因為氣候變暖, 雨水變少,乾燥、高溫使然;臺灣去年經歷了幾十年來沒有颱風的一年,都代表生態已被破壞。

「這些被破壞的生態是人類自己引發的, 這基本上也是種業力。」賴鼎銘直言,人類的慾望永遠得不到滿足,以致過度生產、開發,產生的二氧化碳污染,造成溫室效應,破壞地球平衡,大自然如今反撲,是人類自作孽,如何幫助下一代有多一點生存空間,人人有責。

賴鼎銘認同心道法師多年來提倡「愛和平、愛地球」的核心價值,但「愛地球」不能只是口號,被破壞的地球必須自己救,因此他開始參與淨灘活動籌劃。

靈鷲山先後認養石碇溪出海口海灘,與環保署新增的福隆聖山寺對面挖子海灘等,由賴鼎銘擔任愛地球淨灘志工團團長。海灘的廢棄物很多,認養海灘後,每月舉行一次淨灘活動。賴鼎銘說,剛開始只有少數人參加,也多為靈鷲山佛教教團成員,之後透過網路呼籲,慢慢有更多人加入,人數增加至 50、60 多人。

賴鼎銘說,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在冬天, 交加的風雨中,仍有 6 人參加淨灘。東北角風雨很大,但淨灘之於他們,已變成一種責任,「這是我們對地球的救贖,我們幫地球做了這樣一份工作,也是種承諾。」

在清潔海灘的過程中,賴鼎銘指出,出現最多的廢棄物是寶特瓶、保麗龍、塑膠袋,有時還有碎玻璃、漁船漁網的殘骸等。他說,儘管近年來,臺灣在禁止使用一次性塑膠袋方面有所改善,但污染還是很嚴重,包括許多「海外」廢棄物,隨著洋流漂到臺灣海灘上,特別是季節變換,或颱風之後。

「海底垃圾」更是看不見的危機。賴鼎銘說,過去曾有一位學生,以海底垃圾作為期末報告主題,在基隆附近海域拍攝兩分多鐘的潛水影片,影片中呈現的海底景觀,不是繽紛的魚群與水底生物,而是沈入海底的寶特瓶、拖網漁船丟棄的漁網,更不乏有海底生物被漁網勾住, 需靠人類割開漁網。「這對我而言,是很大的震撼」賴鼎銘說,海洋垃圾產生的塑膠微粒吃到魚群肚子裡,人類又將這些魚群作為桌上餐,「這些塑膠顆粒,終究又回到人類身上。」

儘管現在的淨灘活動,已由他人接棒,然賴鼎銘說,他一直有一個瘋狂想法:號召全國各縣市政府,所有願意淨灘的人,同時面對著大海手牽手,將臺灣圍成一圈,告訴大家:「有一天臺灣的海灘,會變得乾淨。」

佛教的覺知教育,把向外的心拉回來

要拯救這片從小生長的土地,賴鼎銘認為「佛教的力量」不可小覷。他說,佛教呼籲眾生平等,佛教的覺知教育,也能讓人「回顧自己的心」。賴鼎銘說,不論是《六祖壇經》、《心經》或《金剛經》,最終都是處理心的問題,心不斷往外跑,極可能生出與他人比較之心;心靜下來,方能享受簡單快樂的生活。

若能及早接觸佛教觀念,用覺知觀照自己, 建構自己的價值系統,運用覺知的力量回到自身,慢慢會發現「人類所需要的,其實沒那麼多」,若大家都能朝這方向思考,地球受到的傷害,或許沒那麼大。

「年輕人要透過學習,培養覺知能力。」賴鼎銘說,他在學校開設「禪味人生」課程,就是要幫助學生把心拉回來,教他們讀《六祖壇經》、打坐、呼吸、數息法,最終讓他們體會如何透過禪修,讓受傷的心靈癒合。

許多佛法活動與心靈環保息息相關,如梵音唱誦、香療、覺知、專注力訓練,養生與推廣素食等。賴鼎銘說,人之所以生病,就是塞了太多壓力、美食,一路追求。若要活得健康, 簡約生活,「跟我一起養生」他笑著說。

他說,自己通常晚上 8 點多就寢,上午 4、5 點起床,念《金剛經》、打坐,6 點多打太極拳, 吃得簡單,「能飽就好」。賴鼎銘說,生活簡單, 思維能單純化,時刻反思自己,心神合一,不會起心動念。

來源:有緣人月刊290期

Views: 0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