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緣人會訊

有緣人會訊

恆明法師── 疫情、緬甸和數位的無限可能

撰文.陳盈霖

2020年一場疫情,改變世界運行的軌跡,忙碌的地球按下了暫停鍵──繁忙的街道再無 行人,擁擠的公路暢行無阻,跨國航班不再遨遊天際。人與人之間大部分的交流,從線下轉成虛擬的線上世界,課堂學習、辦公會議、親友連繫,在「保持社交距離」的前提下,「透過螢幕解決」成了唯一選項。

事實上,近數十年來,科技、技術不斷改革,網際網路 1G 到 5G 的數位革命潮來得又急又快。數位時代變革帶來的衝擊,在全球疫情肆虐下,讓人「更加有感」,即使在大環境基礎建設不足的緬甸,也得加緊腳步跟上時代潮流。

心道法師2016 年在緬甸開辦的「弄曼計畫」第一期弄曼沙彌學院,在疫情封校、軟硬體基 礎設備不足的非常時期,靠著負責弄曼學院的 執事法師恆明法師的帶領,充分運用網際網路, 遠端遙控沙彌學院、巴利學院,中文網路教育等計畫,並利用行動辦公室保持學院運作。

疫情打亂一切 配合政策調整學院運作

出家 30 多年的恆明法師,淡江大學電子工程系畢業,學生時期即接觸正智佛學社,但並沒有特別熱衷。大一下學期,適逢清明節來到靈鷲山,與心道法師有了第一次接觸,「親眼見證斷食閉關的師父」,心道法師慈悲傳法,佛法的不可思議令他印象深刻。大三那年「覺得自己有所體悟,修行也是一條路」,開始走向修行之路。

自 2014 年投注於弄曼沙彌學院至今數個年頭,提及與緬甸的因緣,恆明法師一派雲淡風輕:「這是師父發願的教育,也是出家人傳承佛法的本分,該做就去做。」「能教育僧才是我們該做的事,有人願意讓我們教,我覺得很好。」

出乎意料的疫情,打亂恆明法師的既定行程。去年 2 月從緬甸返臺的恆明法師說,「原本3 月就要再回緬甸,但因疫情爆發鎖國,無法取得簽證。」隨著疫情加劇,恆明法師多次與當地護法會研議,最終決定取消去年中文教師團赴緬甸沙彌學院教授中文的計畫。

法師、教師窒礙難行,學院的沙彌們究竟該不該留在學校,恆明法師也是琢磨再琢磨。他指出,以緬甸學制來說,4 月初放暑假,沙彌們通常會回家過年,看看家人,約莫兩個多星期, 4 月底、5 月初返校。「過去幾年,沙彌學院的時間表都是如此,但 3 月底接到政府命令,要求中、小學所有學校結束課程。」

收到通知後,恆明法師與護法會開會討論, 擬訂兩種應變方案:讓沙彌繼續住在寺院中,暫緩離校回家;或讓他們回去,整個暑假都留在家中,至 5 月中再回來準備 6 月開學。」有鑒於暑期師資較少,因此決定讓沙彌先行返家。

恆明法師說,當時想著,疫情應該 4 月下旬就會趨於尾聲,「沒想到 5 月後疫情更加嚴重,甚至爆發全球大流行。」之後緬甸政府於 7 月開放高中開學,「原本告訴我們,8 月初可以讓中、小學開學,我們也計畫按照政府規定, 將返校的沙彌們進行隔離、檢測。」若沙彌們從各地歸返,意味著可能會從所在村莊帶回病毒, 增加沙彌學院的風險。弄曼學院在開放學生返校步驟上相當謹慎,一面也持續關注政府政策。

「然而,緬甸疫情在 8 月份又加劇,9 月全國又封城,整個政策相當不確定。」

遠距辦公 慈善先行

留在臺灣的恆明法師,為讓弄曼學院的相關業務照常運行,3 月起啟動「遠距辦公室」, 透過網路與幹部、比丘們「線上開會、討論、確認、執行」。

恆明法師說,他們訓練緬甸當地工作人員使用 Line 與電子郵件,硬體設備上雖然基本沒有太大問題,但硬體維護方面卻有待加強,「因此要做很多手準備」。

有了溝通平台,恆明法師針對不同業務, 組成不同群組。他笑著說,「我手機的 Line 群有好幾個,每天與不同的群溝通、開會,常常一天要處理上百個訊息。」有時是本地與緬甸沙彌學院的網路會議,有時緬甸不同地區之間的會議,還有臺灣幾個不同地點進行網路會議。

幾個月下來,在「100% 遠端遙控」的遠距辦公室運轉下,恆明法師與比丘、眾幹部、工作人員等人眾志成城,不論慈善救助、巴利班招生、中文線上教學、工作人員評鑑、人事調度、協調、溝通,至「線上學緬甸語」等計畫,均按部就班,井井有條地運轉著。

恆明法師說,過去全球入境緬甸的人很多, 但自緬甸政府勒令從仰光開始,全國交通停擺, 社會跟著停擺,商業停止,人流無法移動,許多貧民生計陷入困境。為此靈鷲山於 4 月與 5月在仰光與臘戌進行捐贈,包括臘戌 1170 戶貧民,以及生命和平大學預定地附近十多個村莊的 1200 戶居民,捐贈米、油、蔬菜等食物,讓當地窮苦的家庭,至少「一個月在家避疫也有飯吃」。

巴利學院加速招生

留在學校的比丘,在疫情期間能做什麼?

「既然學生無法到校,不如利用這段時間讓他們進修。」恆明法師說,6 月份他們找了教師, 替 19 位在學校待命的比丘補習中文,加強中文程度,讓他們對靈鷲山有更多了解。

「疫情關閉了常規學院,沙彌學院該如何運作?」恆明法師思索的同時,當地比丘傳來「巴利班佛學院 7 月開學」的這個消息,給了他一個想法,「既然一般中、小學無法開學,乾脆讓沙彌回寺院,並找來更多寺院的沙彌,讓他們參加巴利佛學院。」

成立巴利佛學院,是心道法師在緬甸興辦教育的理念之一,目的是培養更多佛教人才, 前年開始籌備,2019 年正式成立,主要招募七、八年級思想較為成熟,且未來有志成為比丘、致力將佛法當成畢生志業者。所有入學者,都直接進入佛教教育。

恆明法師說,由於寺院自己開辦巴利學院, 不在政府管轄範圍內,因此可照常上課。他們從各地尋找終身出家的學生,約70 人進入巴利班, 未來這些學生均會轉到正在興建的巴利文學院就讀。

他指出,這批招進來的巴利班學生都住在寺院中,多半都是窮人家孩子或孤兒,年紀介於六年級,約 12 歲以下,然而他們的程度並沒有先前參與巴利班的學員高。「緬甸的習慣,是巴利文與緬甸文一起念,但這群新生程度並不好,需從頭開始教起,我們重新設計適合他們的課程與學制。」恆明法師說,課程包含中文、緬甸文與數學,特別是加強中文教育,「星期一至五都有中文課,比以前普通教育的沙彌學院, 每週一次的中文課,增加許多時數。」

建構中文網路教育計畫

弄曼沙彌學院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中文教育。恆明法師說,中文發展小組用 12 年國教的教材寫成通識課程,但這些學生最重要的是拓展世界觀,因此他們與當地中文教師討論,研擬網路教育的可行性,建構一套教學模式。

例如,尋找 Youtube 上的一些教材作為教學內容,以心道法師的六項生活原則為目標, 如愛地球議題的相關影片,中文教師擔任輔助, 學生們看完網路的影片後,再由中文教師幫助學生了解這堂課的情況。「我希望可以透過網路廣泛的知識內容,幫助他們增加見聞、了解全球各地風土文化。」恆明法師說,當然,這些學生須有一定的中文基礎。

至於網際網路與相關的硬體設備,恆明法師坦言,雖然部分地區已拉好網路線,但他們仍做好二手準備,「先將影片下載預存,一旦上課時網路品質不好,可作為備案。」

恆明法師指出,目前包括教案,教學方式、老師的默契、教育訓練,和與當地中文教師合作等,需要近一步研究、準備。這部分仍在規劃階段,尚不知成果如何。

而拜網際網路之賜,這幾個月留在臺灣的恆明法師,也透過線上學習的方式學習緬甸文。

遠距辦公的好處與數位化的反思

提及這幾個月的「遠距辦公室」,恆明法師說「目前都還在試驗中」,但可看見的是,在管理上是往好的方向走,且線上會議不僅節省時間、節能減碳,還能減少地球資源的消耗。

當然,最幸運的是「過去 4 年來,已在當地訓練出一批能充分合作的幹部,彼此知道如何運作,也都能達到要求。」他說,早期當地資訊往往「來源不同,相同的事情,卻有不同內容」, 錯誤率很嚴重,因此他要求「每次都要對某件事情進行多方查證並回報」。為達到更有效管理, 恆明法師還設計「相互交叉監督」機制,要求幹部們定期回傳數據,而這樣的方式「遠距管理也能進行」。

他指出,這幾個月的線上溝通,運用交叉管控「至少有 7、8 成業務能達標」,且當地工作人員,包括行政管理、教師等人員,相互間都很和諧,每週固定的主管會議、小組會議等, 橫向串連隨時在做,增加溝通成效。

恆明法師坦言,與其他國家避疫期間在家上學、上班,早已習慣遠距科技相比,緬甸這方面並不發達,還需教育。目前弄曼學院的學生、比丘與教師逐步追上科技腳步,也都能操作簡單電腦文書。

本身擁有電腦背景的恆明法師,對數位化的發展並不陌生,但他認為,「這要配合的技術很廣,要推廣的東西也多。」就像在網路教學, 翻轉的是教學方式,但卻要學習許多相關的科技技能,才能做好這件事。網路教學的教案寫法與傳統教學也不相同,在學校有教學經驗的教師不一定有網路教學的經驗,光這方面就要深入研究、討論。此外,主管對這方面的認識也要足夠,要有數位化的改革魄力,碰到困難「也要繼續推動」。

去年在轉型為遠距辦公室之前,恆明法師認為這是一項困難的任務,卻不得不去執行,但後來發現大家都很有信心。「山不轉,路轉」, 他們能在疫情的種種限制、困境下開辦巴利學院,增加中文課,幫助沙彌的中文成長,彼此都有所收穫。

來源:有緣人月刊289期

Views: 8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