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緣人會訊

有緣人會訊

張素卿: 普仁獎評選,品德是初衷

撰文.陳盈霖

遴選「臺北市靈鷲山普仁獎」得主的過程, 對近年擔任臺北市靈鷲山普仁獎評審的張素卿來說,是「兒童權利」工作的一種落實,也是她「保護兒童」願力的一種實踐。

張素卿,四也文化出版公司創辦人兼總編輯,因大學讀經濟學系的背景,曾擔任財經編輯,也曾協助集團成立至少 3 家出版公司,直到有了孩子,她許下「保護兒童」的願力,成立四也文化出版公司,與本土創作者攜手合作,透過繪本、童話和小說,帶孩子認識腳下的土地、 培養樂於探險的好奇心與自學能力、建立自信與認同自己。

出版社即將邁入第 10 年,工作上,張素卿不斷挖掘臺灣本土作家,將「出版」當作平台, 透過書籍、音樂、走讀⋯⋯等,為兒童、青少年種下喜歡閱讀的種子,傳遞善良;而普仁獎的評選作業,則讓她思索如何真正落實兒少權利。

談起成為挖掘「普仁小太陽」推手的因緣,「要從 5 年前說起。」目前就讀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博士班的張素卿說,5 年前在靈鷲山師姐賴麗鈴的邀請下,接下了評審的任務。

在擔任普仁獎評審前,其實她早與靈鷲山結緣,「臺北講堂成立的那一年,是我人生最挫折、完全站不起來的時候。」當天她受邀參加講堂開幕式,擔任獻花獻果的 20 位貴賓之一,「當大門一開,我看見法師們和超過一百位穿著海青的師兄師姐們,再見到心道法師坐在法座上慈悲地替大家祈福時,我哭了。」張素卿說,「端 著花,走在這條被『法』包圍的走道上,我知道, 自己人生中應該有些事做對了、被肯定了,我應該要相信自己,把挫折當作禮物。」「消化並察覺後,我的心長出了力量。」

之後她便持續地參與靈鷲山的活動,包括帶領相對需要幫助的家庭在講堂抄《心經》等。

家庭的樣貌不只單一刻板印象

普仁獎是一個以品德教育為主的獎項,學業成績雖同樣納入評選參考之一,但並非最重要,主要是希望挖掘出能在「相對較艱難」環境下,依舊願意堅持良好品德,並恪守學生念書本分的小太陽,藉此鼓勵他們繼續保持初心。

張素卿說,普仁獎評審的組成相當多元且具代表性,包括中小學校長、出版工作者、兒童青少年專家、靈鷲山志工等,拿到候選者資料後,由各評審根據標準完成評分,當出現分數接近的候選者,評審們會在會場中仔細討論, 選出最終得主。

評選的過程,以張素卿來說,「會先看候選者的家庭背景,再從申請表上孩子們回答問題的內容細節中去了解、評估。」例如「如果你得到普仁獎,獎金最想用在哪裏?」、「最快樂的事情是什麼?」等,從孩子們自行書寫的答案中來窺知他們的日常和內心。

她指出,有些孩子願意將獎金用在家庭最需要的地方,有些期待用來購買夢想中物品,如手機等,各不相同。「對我來說,從細節處可以判讀出孩子們部分的日常、匱乏、渴望和付出等等。」然而有部分申請表,請孩子自行書寫回答的部分是由教師填寫,細節處通常相對描繪的較少。

「普仁獎對我有很大影響力。」張素卿從每年手上近 2 百份的申請資料中,發現一個現象,就是這些申請者的家庭,大略可歸納為 3 大類。

一是父母離異的單親家庭。她說,這其中尚有巧妙,若孩子跟著母親,無論母親是臺灣人或新住民,通常會堅毅地扛起家庭所有的責任, 並竭盡全力照顧孩子,讓她感受到「為母則強」這件事。若是跟著父親,可能因為肩負主要經濟來源的角色,大部分的父親會選擇將孩子交給祖父母照料。隔代教養當然也能提供家庭基本必要的功能,但通常由母親照顧的孩子,相對上狀況會比較好。

其二,是家庭主要經濟來源者身體出問題, 通常是罹患癌症,頓失經濟收入。第三種類型, 則是父母或孩子天生殘疾。

「這樣的困境是不分都市或偏鄉,同樣都存在。」張素卿說,印象最深刻的例子,是一個家庭中,同一位母親生下的 5 個孩子分別有 5 位不同的父親,讓她不由得思考,「我們這些大人到底怎麼了?為什麼總是不斷複製問題、複製連自己都無法改善的狀態?如果大人自己都無力改變,孩子該如何承接這樣的困境?」

「從普仁獎的資料中,我才明白家庭的樣貌百百種,不是過去我們所熟悉的單一刻板印象。」張素卿指出,過去我們普遍認為,都會區的孩子程度比較好,家庭社經地位比較高,但事實上並不是如此,隱藏在許許多多灰色角落的孩子,特別是申請普仁獎的孩子們,要承受的苦難恐怕比大人多上好幾倍,是我們無法想像的勇敢。

例如,有些孩子放學回家後,除了要照顧生重病的父母或祖父母,甚至要照顧患有重症的弟妹,在這樣的環境下,他們還能認真唸書、 樂觀進取,「還要不抱怨,不走偏,願意孝順,相信善良,這樣的心,很難得。」

評審經驗啟發大 落實兒童權利

普仁獎的經驗,讓張素卿在協助高關懷少年的機會中,相信並印證了「單純愛」的力量。

3 年前在新北市某國中校長的安排邀請下, 張素卿有機會進到高關懷少年班帶領閱讀,了解孩子們對未來各種切與不切實際的想像,於是邀請也曾經迷路、而現在成功的各產業界人士, 入班分享各自走過的路;也透過讓孩子們走進某義大利飲食集團信義區的餐廳參與廚房工作, 實際接觸社會,「我們一到餐廳,集團老闆已囑咐兩大主廚在門口迎接 7 位少年,並準備了 7 套廚師服讓他們換上、帶他們進廚房。」

「雖然只是處理蝦子、雞肉等看似簡單的工作,少年們足足跟著廚師們站了  4  個小時,手上被蝦殼刺傷。」張素卿訴說著當天的情形,「原本我以為結束時他們會生氣,結果我看到他們每個人的眼神發光,開心的走出來跟我說, 老師謝謝妳。」「原來,被尊重,單純、專心地做一件事,是他們心滿意足的原因。」

她說,這些高關懷少年,有的加入幫派, 有的有偷竊習慣,有的因家庭因素被安置等等,「當時我相信,教育和自學能力可以改變孩子的困境,我認為只要學會閱讀,就能在任何時間地點培養自己所需的能力。但是要孩子願意接受學習的前提條件,就是單純愛他,相信他。」

每個需要幫助的家庭碰到的難題雖不同,「不同族群所需要的力量不同,那麼,該怎麼做呢?」透過遴選普仁獎的過程與經驗,讓張素卿知道,自己有機會去落實兒童權利。

她說,前年開始,出版公司因參與平權工作,得以開發規劃並製作兒童權利相關產品── 未滿 18 歲的孩子,無論是哪一個族群,何種狀態,都有著包括最佳利益,不受歧視,生命、生存與發展,以及尊重其表達意見的權利。孩子和大人一樣,都是一個獨立個體,同樣享有基本公民權,包括被尊重。

去年,中華民國聾人協會也邀請她協助讓聽障家庭也能為孩子說故事、聽故事,她才知道目前市面上的手語教材多是由美國進口,但各國手語不同,因此她和聾人協會的朋友們共同規劃,她同時擔任作者,出版了第一本臺灣手語繪本《小熊在哪裡?》,透過一個聽障小男孩在家中尋找小熊玩偶的蹤跡,讓孩子認識手語, 讓學手語變得很簡單,一般人也可以用手語為聽損兒童說故事,同時也讓大家認識聾人文化以及手語翻譯員。

張素卿說,每個人都有困境,都需被同理, 普仁獎的小太陽們感動了她,希望透過自己的力量奉獻與回饋,將普仁獎的精神落實於工作與生活中。

出處: 有緣人月刊287期

Visits: 5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