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緣人會訊

有緣人會訊

反面思索生活壓力

撰文. 呂松庭

多年前,有位作家立委質詢時,問道「外配的相反詞」,其實,這是一種很管用的心理練習,譬如,讓我問你:「生活壓力」的相反詞是什麼?

通常,會毫不猶豫的說是「生活沒有壓力」吧,但是正如那位部長回答「內配」那樣,我們也可反問:「請你找一個生活沒有壓力的人來,那我就送你一隻會連翻三個跟斗的象。」

如果從生活壓力的角度,看各家網友在臉書上的留言,我的感想是:「生活簡直就是一本壓力的百科全書。」網友們總會相互取暖,勸告大家得從正面樂觀積極的特質來對抗無孔不入的壓力。專家多半還建議,平時要做好準備,如對大眾演講會緊張的人得先演練過等等,道理是沒錯啦,但最近研究卻發現,某些情境裡,當壓力大到讓你覺得有威脅時,反而更可有較好的表現。

心理學家Shawn Ell、Brandon Cosley和ShannonMcCoy做的研究裡,先讓參加的人經歷連串會引發壓力的情境,像是公開演講、做有時間限制的心算等等,再將他們分成兩組,各自再進行一個分類的作業。

第一組人,要把電腦螢幕上包含有明暗各種棒形的圓圈分到A組或B組,他們可根據自己的假設和試驗,把包含不同棒形的圓圈分到不同的組,如長型棒的歸A組,有短條棒的分到B組,這一組是有規則可循的,經由記憶和經驗推理就可找到正確的分類法。

第二組人則完全不知道規則,螢幕上的圓圈出現許多複雜的線索,無法做推理,歸得對不對,就只能靠猜測直覺。所以他們也只有放棄線索,放膽猜一猜。

這兩組的任務目標都一樣,但心理學家認為,有沒有規則可循,會對大腦的前額葉皮質區產生不同的刺激。此區掌管的是記憶、推理、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第一組人的這個區位會較活躍。反過來說,想在第二組有較好的表現,就不能靠記憶和推理,過度注重、迷失在圓圈內的細節,反而無法掌握全貌。

心理學家發現,在經歷過前面的壓力情境時若有負面反應─如事後自我評量變差、心跳加快、血壓上升的這群人,在做有規則可循的第一組作業時表現越差,做第二組作業的表現就會越好。這代表什麼意思呢?因為壓力會抑制前額葉皮質區的功能,使你無法正常記憶、推理,這就是許多年輕人考試臨場失常的原因。但是,如果要靠直覺,而不僅是純靠細節導向型的思考,有點壓力其實也不是什麼壞事。

對我們自己或孩子來說,這個實驗告訴我們,當壓力來臨,不要去從事更多的思考或推理,但有點壓力,可促進我們的直覺力。當然,我們的教育一向鼓勵記憶和思考,所以才會一直把壓力當成是避之唯恐不及的壞事。

Views: 31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