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心道法師 恭謄:開山寮文獻中心
今年第一次徒眾講習會,感恩大家一起來學習,因為我們都在這裡一起生活,需要有一個「常住」共識,如果共識不夠,我們就不能往前衝,那會怎麼樣?就像一個家庭,常常兄弟姊妹像鬥雞一樣,吵死了,啄來啄去,冠都啄壞 了,所以為了同心共識,首先從「常住」去貫徹。
我們都在常住裡面,怎麼愛護常住?要講清楚常住是什麼,沒有概念的話,我們就不知道怎麼關心常住、重視常住,常住興旺,傳承才會 興旺。那麼,甚麼是「常住」?上師、常住三寶、護法,這叫「常住」。
因為要共住,所以我們必須有規則、有法則!共識有哪些?我們有六項生活原則要共識: 一心、二愛、三好、四給、五德、六度,這樣六項大家比較好記。其實,佛陀把戒律都講得好好的,「六和敬」就是佛講的常住,可是我們沒有研讀好、沒有仔細看,犯到,你也不知道。所以大家要去指明、釐清這些生活原則,其實跟戒條都是牽連的。
我想,靈鷲山的團隊要同心協力,讓每個人都能夠發揮力量,共同傳承佛法、利益眾生,是不是我們一起共識來做這些規範,所以今天有這一個徒眾訓練。
一心,靈鷲山修行實踐的目標跟目的
首先,甚麼是「一心」?就是「涅槃妙心」, 也就是「禪與慈悲」。
修行以見地為根本,所以愛惜常住,第一個重要就是見地。我們的一切都是從見地來的, 生不生煩惱,都是從我們的想法、見解來的, 所以我們共同的想法是什麼?共同的見地是什麼?就是「一心」,涅槃妙心,這是我們整個靈鷲山要證悟、成就的東西。
為什麼我們要以這個涅槃妙心當作根本? 因為涅槃妙心是我們整個修行實踐的目標跟目的。涅槃妙心,也是因,也是果。因,就是說修行從這裡做起,果也就是那個東西。離開涅槃妙心,就不是佛法,所以涅槃妙心是我們的見地, 也是我們的起步與終結點。
禪宗講,見地就是行為;你沒有這種見地, 就沒有這種行為。你沒有這種見地,那叫做什麼呢?這談不上什麼叫「道」。所以我們第一個要大家能夠有共同的見地,要觀照涅槃妙心。
心是什麼?心,不生不滅,叫做涅槃;心, 無形無相,叫做涅槃的相。也就是說先了解心的狀況,就是叫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在有形有相 當中可以呈現無形象的這個涅槃妙心;在無形無相當中,又可以顯現開展出萬念萬相的變化。
這個心,它形象是什麼?你找找看,你把心找出來看看?你找得到,我就佩服你!誰找得出來?是吧!它不是物質的一個心,既然不是, 就是不生不滅,所以叫做無形無相,沒有形象, 沒有生滅。
可是,心又是活活潑潑的,它是空 的,又是一個能理解、能明瞭的東西,所以說它是沒有,它又清清楚楚,說它有,又看也看不 到。所以我們的心,就是這個樣子!這就是我們學佛的一條道路,也是一個照明的燈。
你如果對這個涅槃妙心分毫不瞭解,或者麻木、一點感覺都沒有,那表示什麼?表示你在這個學佛路上還是門外漢。所以我們的僧眾, 尤其是師父的傳承,叫做涅槃妙心、實相無相、不立文字的一個傳承,就是心的傳承,你要去證悟跟了解,唯有去觀照這個涅槃妙心,你才能夠證得佛果,證得三明六通。這樣有概念嗎?
所以,我們都要具足一心、涅槃妙心,這就是佛陀的傳承。
涅槃妙心,也就是我們的禪;禪是涅槃妙心、實相無相,這就是靈鷲山整體見地,也是佛教徒的整體見地。見地就是我們修行的目標, 我們整個身心都放在這裡,整個生命要成就的, 就是這個。生命歸屬於涅槃妙心,不離開這個本質,這樣的生活才算是一致的見地。
為什麼要認同它呢?涅槃妙心,沒有一個人缺少了,對不對?所謂修行,是因為找不到那個東西,所以要觀照。我們常住最重要的共識是見地,我們見地沒有弄好,你就沒辦法把生命交出來、然後把生命歸屬於涅槃妙心!
二愛,眾生的食物是法教
第二個講「二愛」,就是「愛地球、愛和平」,這是我們要做的事,也是我們慈悲的範圍。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們常住在「涅槃妙心」的見地上,來實踐愛地球、愛和平的工作。
有見地之後,到底慈悲範圍在哪裡呢?可能我們會說「眾生」,因為眾生無邊誓願度, 眾生無量無邊,本來就是我們修行的什麼呢? 食物!佛法的食物就是眾生,眾生是你的食物, 你不吃,可以嗎?你不度眾生,可以嗎?眾生的食物是佛法,眾生想要吃的東西,就叫作「法」。沒有給法教,眾生就飢渴是吧?所以大家要不要好好學法?如果你們沒有菩提心,佛法就沒有食物了。
學什麼法呢?剛才不是講涅槃妙心,就是離語言文字!眾生要吃的就是涅槃妙心、實相無相的法,但是,他一下吃不消、消化不了, 怎麼辦呢?所以有四期教育,阿含、般若、法華、華嚴啊,透過這樣的法教次第,讓他慢慢 來感受、慢慢體驗,最終就會把這個食物吸收。
涅槃妙心之後,要不要做慈悲的事情?對我們來說,食物理所當然都要吃,不吃怎麼樣? 會餓死啊!我們不度眾生,就會餓死啊;眾生不用佛法,也會餓死啊!所以有了見地,慈悲是必然的。你不能說,你修行沒有菩提心、沒有愛心。
弘法利生、度眾生,都要有方法。你看魚在海裡面自由自在,動物在山裡面很活的,你想抓,談何容易,牠一下就不見了,怎麼抓? 所以要想方法,把牠兜過來,度眾生也一樣, 要想方法讓眾生願意來、能夠來學習,這叫愛地球、愛和平。
我們「慈悲喜捨」是沒錯,這是現行生活狀況,但當我們要向國際之間發出慈悲,要共同來做一件慈悲的事情,那麼「愛地球、愛和平」到哪裡都講得通,這是前導,像馬路上很堵塞,如果有前導車開路,我們就跟到後面走, 這樣路多好走啊!所以,我們慈悲的範圍是「愛地球、愛和平」,我們講這種大格局的慈悲, 這是全世界性的。
為甚麼要講這種對地球的愛心呢?因為, 現在「地球平安」是我們都需要的,大家一同來共識轉換衝突,不要再有戰爭、不要消費主義來摧毀地球的植物、動物、生態!
這是一般人都會理解的,講佛法不一定那麼被理解,所以我們要一套「愛地 球」的套裝軟體、全球廣告,佛法跟在「愛地球、愛和平」的後面走,這樣什麼教、什麼形形色色的人都可以聽,都可以來做,弘法利生就會無障無礙。愛地球的目的就是轉換衝突,推廣多元共生、相依相存的教育,讓地球不再受到摧殘和傷害。這不是好高騖遠,是一個全球市場, 弘法利生應該這樣來做。
心,和不和平呢?我們要觀照,讓心歸零, 和平就是無諍的意思。你在哪裡無諍?在廚房要無諍,在團隊無諍,任何地方都無諍,心和平世界就和平,所以我們從心開始,沒有紛爭, 大家在一起才能夠和諧。
觀照就要禪,沒有禪,不可能有徹底的慈悲。因為觀照達到空性,「同體大悲」才會出來, 沒有空性就不可能有「同體大悲」,所以心和平一定要靠禪修!你能夠禪修,覺察力、觀察力、敏銳度就很強,跟人家互動、講話,你能夠很敏銳地觀察,然後回歸到達涅槃之境。
修行人最怕就是看不到自己內心到底在幹什麼? 都不反省、不承認、搞不清楚, 都說別人的問題,這樣不行!禪要上善根器,學道出家的人,如果連自己內心這一點都觀照不出來, 那不曉得是第幾級的修行,太下下下根了,沒有辦法接上軌道。所以,愛和平要禪修,沒有 禪修的觀照力、覺察力,不會有和平的覺醒。
慈悲是生活,禪也是生活,你要把你的生活變成慈悲與禪。慈悲是對外,禪是向內;禪是心和平,慈悲是我們推動愛地球、愛和平,其實說起來都是一個心,就是攝心在涅槃寂靜裡面,發起菩提心,用清淨心去度,去行菩薩道, 去愛地球、愛和平,這是我們常住第二項生活共識。
除了教育愛地球的理念,愛地球怎麼愛? 比如節約、不浪費地球資源、盡量使用 nature⋯⋯。找出我們正在做的,可以做的,怎麼把我們的理念貫徹延伸,變成一個導航系統、變 成一個大家在日常生活都可以做到的實際方法。
我們要有一個整套愛地球的行動方案跟共識推廣,就是做一個全球生活運動啦!
三好、四給,從解脫道走向菩薩道
「三好」、「四給」基於「一心」、「二愛」
「一心」、「二愛」,再下來要做什麼? 做交流。交流要「三好」,「好」就是身口意是好業,都清淨,這就是「解脫道」,就是說你的身口意要連結到上面的涅槃妙心,做愛地球、愛和平的事。
我們為什麼會吵?就是你的身、口、意「對不好」,我們身如果好、口如果好、意如果好, 都會做同樣的事情,像「缺嘴逗到那個蛤蜊」合合密密(俗諺),就不會吵了,大家認同嗎?
你要招人家進來學習佛法,學習禪跟慈悲, 怎麼做?要找人來讀佛學院,來出家?怎麼招?
如果你平常一看人不順眼就瞪幾眼,可以嗎? 都講壞話,行嗎?你們自己本身就身也犯、口也犯、意也犯,三毒具足,誰要來當學生!除非你要銷售三毒,那人家天生自然,都會啊, 何必來學佛修行呢?
「三好」才是修行的活廣告
「三好」是修行人最基本的廣告,做一個出家人就要把這個招牌做好,隨時隨地要有結好緣的心,要講好話,人家才會聽;要做好事, 人家才會服;要心存善念,人家才會感動。為什麼要「三好」?做給誰看?
佛法賣的是叫作解脫自在,還有倫理道德, 還有「如是因、如是果」的一個因果道理,就是把基因做好,推廣「行善做好」,我們做好「三好」就是種子,未來會有很好的果實,再來現下我們會被人家接受,這是對佛法的行銷,我們弘法才有用,為了讓弘法利生的善緣強強滾,做好「三好」,才有人緣,不然誰會聽我們的?「三好」沒做 好, 人緣不會好, 你行銷佛法就不靈啊。
修行人「警覺性」最要緊, 我們有煩惱時,趕緊看看自己是什麼身分?為什麼來出家?出家以後,最起碼要做到哪些?是不是有反省覺察? 所以一起煩惱就是要面對空性,我們才能夠在今生得到一些成果!空性一來,看看煩惱放在哪裡?如果都不警覺這些,趕緊鬥嘴,誰贏誰輸不管,鬥嘴要緊,反正兩敗俱傷也不錯,這樣下去 不曉得怎麼修行?算了!是不是?
所以一旦出家,要找到思緒重點,就是今天你出家要達到什麼目的?要做好哪一些?要作為人師表,「三好」一定是跑不掉的,要攝心觀照,要開口如金,給人佛法,不要胡說八道, 開金口就是鼓勵讚美,如果開口便錯,那還得了。再來是「廣修供養」,送關心、送愛,什麼好東西都來結緣,讓人家願意來親近、來學佛。
「四給」是菩薩道的服務系統
給人歡喜、給人信心、給人希望、給人方便,這「四給」就是「菩薩道」的服務系統。做執事、做領導都要「四給」,做好的話,大家都歡喜你。
為什麼要「四給」?我們以前搞不清楚這個好處,後來看到星雲大師──我師父他老人家,讓整個佛光山全部人都能服務好、奉獻好、態度好,很了不起!再看到你們, 我是覺悟了(眾笑)。
是什麼理念下要做好這「四給」?我們做一個出家人,就是領導、就是老師,除了「三好」以外,因為我們是群眾的伴侶,沒有離開過群眾,所以你必須付出行動,要做到一份用心、態度,才能達到彼此之間是喜悅的關係,這要有方法。「四給」就是我們對付自己、 對付群眾很好用的方法。
我們外派的執事天天遇到人家來訴苦,怎麼辦?他煩,你也加乘他的煩,跟他同流合汙?
還是,你想出路給他離開煩惱?一般社會人士來找你,都有很多心事,家庭、孩子、先生、事業各種問題,他沒地方說,沒有出路,想到只有找出家人談談,我們要給他解開心結,讓他能夠有信心再繼續去解決他的問題。
這信心怎麼給呢?對人不要潑冷水!人家到了已經失去信心這種地步,你就要用法教、用經驗鼓勵他,讓他能夠有信心, 走向一條大慈大悲的路,有更美好的生命。
出家人要帶給人家希望,你出家並不是那麼冷酷,其實你們不會冷酷,也蠻會講的,只是觀感上,怎麼樣做到給人信心、歡喜、希望?你要把身口意做好,有信心、有希望,你也會給他人信心、給他人希望,他就歡喜了。再來,給人方便就是幫助人家、服務人家;人家找我的時候,我怎麼服務他, 想盡辦法讓他又方便又合法,令他歡喜。
不能跟人家講說:「你玩,你去死吧!」「你不學佛,你會下 18 層地獄!」這樣讓人家感到「法師很討厭、沒水準!不講好話也就罷了, 常常不高興就給臉色看。」所以出家人「四給」不能少,做好「四給」就不會給人不好的觀感, 眾生才會歡喜你、依靠你,讓你變成他的精神支柱。少一給就不完美!
總之,「三好」也是「三乘」, 不管是大乘、小乘、密乘都是一樣的;「四給」也是給予「阿含、般若、法華、華嚴」四期教育。
五德、六度,品管菩薩道的修行
思惟的品質在五德
「五德」是什麼?是我們必須從念頭上做起,要「正面、積極、樂觀、愛心、願力」, 就有好的果報。
為什麼要有「五德」?大家知道煩惱的原因從哪裡來?煩惱的原因,就是沒有具足「五德」。一有念頭就有感受,還沒發生你就感受這個果報,所以負面、消極、悲觀會都有不好的業。常常把念頭做對了,就不會去沾不好的心態,不會有相對性的煩惱。
「正面」是正確的想,沒有負面想法,甚麼都往好的想,不會帶給人家不好的念頭,就是正思惟,正念在四念住,「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諸受是苦」,回到「涅槃寂靜」,這是一個不變的見地。「積極」就是精進,你不會停止努力,「樂觀」是遇到甚麼都不會不樂觀去想;樂不樂觀是情緒問題,正面積極是行為問題,相信自己「我就是好命好運的人,所以什麼都很好!」
「只要我往好的地方做、好的地方想,結果一定好。」
我們要常常「正面」、「積極」, 比如說師父派你去哪裡,「欸! 沒問題。」佛光山的人,我以前在那裡出家,只要大師派他們出去,每一個人就是沒有問題。你知道要靠自己自力更生, 不要說:「哎呀!山上怎麼搞的,我們這樣出來弘法打拼,也不支持我們⋯⋯」不要這麼想, 什麼都自己想出來去面對,叫做「正面」、「積極」。
「愛心」是慈悲,願意奉獻服務、珍惜、體貼、關懷、幫助,喜歡處處讓人能夠達到一個善的效果、好因好果的效果。愛心灌溉滋潤整個生命,所以我們推銷愛心。有愛心就有正面、積極、樂觀的這份連接點。「愛心」接下來就要有使命,使命讓我們產生持續力,是持續力的原則。
今生要達到什麼成果?要求自己全心做這件事情,縱然沒有達到,終究已經用心了,有沒有成功是前輩子因果、命運啦,但是你現在就要做好它!一個人沒有使命會怎麼樣呢?人生漫無目標,不曉得何去何從,生命一天過一天的死掉,什麼成果都沒有。
「五德」是菩薩道的東西,引導思緒到達「願力」,就是菩提心。作主管要正面、積極、樂觀、有愛心啊,在哪裡都像是春風一樣,加上使命願力就活跳跳(臺語)啦!我們要中道看人面,避免壞的一面,做好的一面,知道管理重點在哪裡,都要誘導、要公約、要共識, 讓團體活下去。
沒有「五德」是病態,就是一個病態的人, 那不是叫個性,思想一不對、不正面,整天嫌東嫌西,他一生都好像「哭爸哭母」「哎呀, 這裡怎麼不好啦!」「這些師兄又怎麼樣啦!」這樣常常習慣往消極悲觀走,沒有煩惱才怪。我們常常聽他講哭喪的話,跟他在一起死氣沉沉,消極產生悲觀,然後一點活力都沒有,還能做什麼?所以講每一個念頭都是果報,業力很難逃。
每一個個性都有優缺點兩面嘛,在我看來, 每個人都不錯、都有個性、有特色,「一人一撇、一人一僻」(臺語),你不要只看他壞的一面就批判,沒有人是壞死了,會偏激啦!隨時隨地,我們面對眾生,你要給他的都是 NO.1 的, 就是正面、積極、樂觀、然後有愛心、有願力。你身語意的呈現就是你的種子、你的推廣。
六度是修行的內容
再來,修行是「六度」,是度自己的方法, 度自己到正覺正見的地方,懂嗎?我們用「六 度」來檢驗自己,要度別人都是先回到自己, 你待人接物上怎麼修行?「六度」不是一直叫別人做。
比如奉獻跟服務叫「布施」,布施的原則就是慈悲喜捨,布施度是檢驗自己有沒有常布施?對什麼東西有貪著?趕緊去改進,不要有那些貪著跟執著。
你要度自己,不用「六度」的方法很難, 都會有障礙的,都會有無明的。要用「布施」度自己的貪執,「持戒」度放逸、「忍辱」度瞋恨、「精進」度懈怠,「禪定」度散亂,「智慧」度愚癡;智慧是照明、觀察的意思。
以空性導航的生活運動
無我布施才有空性的力量
布施時會有得失心,如果你得失心太重, 就變成「顧人怨」(臺語)。做了那麼多好事得不到回饋反而被人家抱怨,那是因為你的得失心,你給我什麼,你要討價還價得到。為了回到 無礙的心性──我們這個覺性明體是無礙的,你要常常做布施,常常喜捨,除去這些內心的執愛,執著與障礙。布施要無我,無我布施要三輪體空,才有那種空性的力量。
「戒」是法則,戒就是守護,你常常要安忍在戒的規範裡面,怎麼讓戒守護你?在「六度」裡面要規範你自己,守住心性、不散不壞; 不能夠守住心性,就不是戒體了,戒清淨是守護自己的戒體。
持戒是不犯,就是清淨、不隨的意 思,所以你常常不犯,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不攀緣,也不起不犯的心,那麼我們根本戒,叫空 性的戒,就是每每你都不能忘記這個空性的戒,叫做持戒。
「忍」就是安住的意思,怎麼能夠安住? 忍很困難,不忍是很簡單,所以我們要從心性去忍,你如果離開心性去看東西,硬壓一個「忍」, 不是究竟的。
最好的安忍是安住在心性上,就是能夠安住不變異的空性,不起滅、不分別, 像「空」包容「有」,「有」能夠充塞「空」。在法上來講,要安忍在一切諸法正見上,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諸受是苦,回到一切的寂靜不變的地方。
人跟人之間就是互相尊重,尊重以後就是包容,容就有空,沒有空是不能夠容的, 能容才能忍。包容彼此不一樣而能夠涵蓋,所以這個包容要這樣的一個水魚相容的關係,「多元共生」是包容來的,像虛空包容一切萬有,萬有又充滿在虛空當中,一切都是相依共存。
我們很多工作、跟人之間是需要忍的,要耐煩的。每一個人個性不同,想法不同,彼此之 間做事原則不同,所以我們就變成會計較、會煩惱。每一個人都有他的兩面性,好的一面、壞 的一面,你只要好的一面,不接受他壞的一面, 你就會很煩惱,所以你要容忍另一面,鼓勵他把好的一面拿來共生。
什麼叫做「精進」呢?你要敬業,就是不懈怠,我們在心性上不要懈怠,就是一直的觀照,任持我們的心性。
「精進」就是積極的去做,做我們前面說的生活修行,比如說布施,反覆做,持戒、安忍啊,反覆做,做到能夠變成慣性,「精進」就是不變異的去做這以上的事情。
「禪定」就是不變異,在空性裡面是不變異的,就是讓自己穩定安住在空性裡面,穩定在「六度」裡面,常常調伏自己,怎麼調伏呢? 其實「六度」都是在調伏。禪定要在心性上,能夠常常不離開心性,在心性上叫做法,你離開心性,那就是輪迴了。
「智慧」(般若)就是觀照、覺察力,觀照在心性上而能夠超越,反覆做到空性的觀照, 做到不變異的空性效益,然後才是成就。智慧要常常在覺察以後,看到沒有,把你執著的地方放開。智慧覺察就是像警察一樣,我們常常觀照、覺察──我們是在哪裡?有沒有在空性上?
有沒有安住在布施上?有沒有安住在這個忍辱上?有沒有安住在不犯上?有沒有反覆薰陶,做到安忍?而做到能夠起了禪定的不變異性。就像一個燈,覺察照明身心的一個不變性,因為問題不在別人,問題在我,所以我們要觀察到我心在哪裡,我心如果是能夠觀察到無形無相、是空性,常常這樣觀照的時候,像太陽一樣,我 們就獲得這份涅槃妙心的實質覺受。
每個人都是推動者、監督者
總而言之,一心、二愛、三好、四給、五德、六度,這六個東西就是讓我們有一個法則去走, 大家照這個法則,僧團會共識、會團結,然後執行出弘法利生的效益。
如果沒有這些法則,我們常住的觀念沒有, 沒有人認同過大家共住的地方,你們就切割, 消耗在個人主義。
因為沒有認同,所以電燈沒有關、廁所馬桶沒有人沖,也沒有人管!我呢, 每個地方就是自己,只要有問題的地方,就是我的問題,所以每每我就會到處巡、到處看。所以大家要把常住當成自己,常住就是你,你要想你是常住,我們必須要理出一個好頭緒來, 再下來是怎麼執行。
比如要愛地球、愛和平,我們要整個做這種共識推廣,變成行動啦。就是說,我們已經有 這幾個理念,怎麼理出頭緒,已經做的怎麼去貫徹延伸變成一個導航系統?
這個導航系統怎麼變成日常生活教育,大家都可以做到?就是一個生活運動;所謂「運動」就是每一個人都是推動者,也是監督者。
現在主要就是把這些軌則理出來,我們照這個軌則去做,所有利益都歸常住,功德歸於護法,榮耀歸於佛陀。阿彌陀佛!
(本文為 2017年2月8 日到 10 日,靈鷲山徒眾講習會開示)
出處: 有緣人月刊286期
Views: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