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呂政達
你為什麼要花那麼多時間工作,每天早上擠捷運和公車,只為了趕九點半準時打卡?
你為什麼要放棄人身的自由,把自己綁在位置上,盯著電腦螢幕不放,還要被同事監視著,從後面閃過來的促狹的眼神,好像默默地告訴你,「小心點,我在看著你」?
你為什麼要忍受辦公室內的勾心鬥角和爾虞我詐,當同事分成幾個小圈圈,永遠等著你跌倒出錯?
你為什麼不能好好吃一頓飯,不敢講出你真正的心聲,總要提防有人從背後捅你一刀?
而真的,在職場內,隨時有人想踩過你, 爭取他們自己的成就。
那些已經做很多年的同事,也不怕別人給一個「老油條」的封號,大家一起混,而他們的座右銘是「別跟新台幣過不去」,同時努力要你接受;當有人穿著拖鞋姍姍來遲,一進辦公室就大聲轉動咖啡機,像阿飄一樣穿越你的座位旁, 你告訴自己一定要忍住,做好你的工作,「我的努力一定會被看見的。」但空降部隊的主管卻只維護他帶進來的人馬時,你告訴自己:「因果還是存在的。」
這也是你的工作實況嗎?轉念想吧,每個職場都是人生的縮影,所有的成就感、沮喪感、壓力感和完成任務時的愉悅感,都會同時湧現, 要求我們把職場當作道場。在職場中修心,在每天川流不息的喜怒哀樂間映心。
職場就是道場,當心道法師勉勵每個靈鷲山的職工,給人歡喜和給人方便的口號掛在牆壁上,請進到職場裡來修你自己待人處世的功課。
當代工作價值的困境
你一定是為了一筆薪水吧,臺灣工作者的薪資向來過低,是一項檢驗執政者成敗的指標。換了幾個政府藥方還是要求企業加薪,或者以為只要企業釋出職缺,就能填補這個世代的坑洞。然而,在大學就業博覽會上,新鮮人對茫茫未來顯露出來的焦慮感,卻顯示出執政者的謬誤。
臺灣過勞的工作者計較的,絕對不是薪資的數字遊戲。工作代表一個人對自己教育和生命的投資,究竟有多少價值的看法,學界所做的質性研究顯示,臺灣工作者無論是職場新鮮人,或是工作 10 年以上的「老鳥」,與工作相關的自我價值感逐年低落,年輕世代工作者對教育的價值和生命目標越來越不認同。臺灣的勞動政策向來都只重量而輕質,當官員說出:「每個人都認為自己薪水偏低」的論調時,昔日的自由主義學者已碰觸到了「當代工作價值失落」的核心,卻未能展現反思的能力。政策的失能, 反映成集體的世代價值毀壞。
一個職位的工作有多少價值,大概自有標準,研究發現,過去世代的臺灣工作者願意接受生涯階梯較低的起薪,是因為他們對未來有所期待,將日後賺到更多的薪水當作生涯奮鬥的目標,所以那時候的奮鬥打拼是有意義的。這幾年來,工作數年的工作者卻流傳一句口頭禪:「再拚也是賺這麼多,何必呢?」臺灣年輕人具有吃苦耐勞精神的仍大有人在,但臺灣的未來卻無法提供奮鬥的理由,這將是薪資水準一再倒退所形成的社會心理現象。
美國社會學家邁可 ‧ 布若威(Michael Burawoy)在他的《製造甘願》裡提到,工作者願意、同意接受較低的薪水,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有選擇,反之,過低的薪資當然就是勞資間的剝削。流於空洞的「拚經濟」口號,就像是將這整個世代的臺灣工作者帶入了「不再甘願」的困境。套用《KANO》找回臺灣棒球精神的譬喻,如果執政者無法為臺灣工作者找回價值感和投入工作的甘願感,所有拼經濟的努力都將只是一場場的空談。
處在這樣的大環境和職場小環境內,請你相信一個佛教徒所能做到的必定更多,職場就是道場,道場就在每個人的心中。
出處: 有緣人月刊261期
Views: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