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緣人會訊

有緣人會訊

善男信女養成記

撰文.呂松庭    繪圖.陳佳蕙

拜現代科技之賜,我看《俗女養成記》是從最後一集倒著看回去的,就像小時候玩的迷宮卷軸,不過是從終點往前划過去。這樣,我反而有機會觀看陳嘉玲這個電視劇中的「俗女」,怎樣養成到現在的模樣。

如果最後一幕,成人和童年的陳嘉玲一起站在昔日的鬼屋前,達到和記憶的和解是圓滿大結局,這一路上,陳嘉玲克服障礙、猶疑,走過每個生命的轉彎,得到親人的祝福和支持。我想起徐若瑄唱的一首〈別人的〉,但陳嘉玲的故事卻不是別人的,也是每個人的,像看著隔壁的小女孩的長大,而我們也漸漸的老了。

「養」這個字在這部電視劇用得很好,在佛法則稱「薰習」,《大乘起信論》就曾論說四種薰習。在電視劇的脈絡中,是爸媽阿公祖母姑姑等一群人集體養成了陳嘉玲,他們常常意見相左,吵吵鬧鬧,對怎樣養成陳嘉玲的想法矛盾衝突,但遇到大事情又能一致向外,流露出台灣人特有的親情溫暖。這是台灣人的教養實景,也是台灣人的親情實景,在矛盾裡長大的台灣小孩,最後也能長成和諧圓融的統整人格。

提出當事人中心派的諮商大師卡爾羅哲斯在《成為一個人》這本書裡如此寫道:「如果我能夠提供某種型態的關係,那麼案主就可在他自身中找到一種能力,從而在這種關係當中開始成長,改變與進行個人發展。」

回到電視劇,當陳嘉玲回到台北找工作接受面談,當面試官問她:「十年後妳會覺得快樂嗎?」陳嘉玲戲劇性的決定回家,讓她留戀的就是在台南老家的,那個爭爭吵吵的親情關係。台灣人的親情是彼此依附的,依附在回憶和濃濃的關係裡。所以當陳嘉玲回家後,問媽媽:「我回家妳開心嗎?」媽媽就回答:「妳開心我就開心。」

所以,當祖母告訴陳嘉玲她這輩子依附在各種稱謂裡,沒有自由自在的時候,死後把她的骨灰往海裡撒,圖個自在,觀眾可以看成是一名台灣女性最後的願望。依附和關係的纏繞,有時讓你溫暖,但有可能讓你喘不過氣來。

但是,那些都是過往的記憶了啊。南陽慧忠國師的公案,問:「如何是本身盧舍那?」師答:「與老僧過淨瓶來 ?」問:「卻安舊處?」師答:「古佛過去久矣。」時間如此快速的流逝,當我們想起來時,當我們還在猶豫處,古佛早就過去了。

 這部電視劇穿梭在記憶和現實間的片段,其實,人的意識確實也就是這樣運作的,但也更讓觀眾更加得明白,我們現在成為這樣的一個人,我們自己的養成,有著多少人有意和無意的貢獻。

Views: 23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