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緣人會訊

有緣人會訊

在失落的海底 劉士瑋和海底淨灘的故事

撰文.王錦萍

漂亮的東北角海岸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國內外觀光客在這裡度假、遊憩,享受大自然的美景。來到潮境公園,附近海面是魅力無窮的風景,有人拍照,有人踏浪,還有人熱愛潛水: 穿戴上潛水裝備,背好氧氣瓶後下水,往海裡走;頭下腳上的踢水,往海底游。

不同於海平面上的迷人風景,海平面下卻是一片濁水,愈往下潛,心也跟著一米一米的逐漸向下沉,直至海底,觸碰到已經被保特瓶垃圾鋪成像海底地毯一樣的難堪景況,魚蝦少了,生態破壞了,取代的是萬年不分解的、人們手上的一點點便利品。

保特瓶的出現僅不過短短幾十年,提供了人類這單一物種偶爾小小的、短暫的方便,但是卻對美麗而古老的地球母親造成難以回復的劫難。

19 歲的劉士瑋目前就讀世新大學二年級, 上學期他選修了一堂賴鼎銘校長所開的課「失落的地球」,課堂上需要做分組報告,校長原本派下指定題目,但是這個黝黑精實的大男孩「斗膽」跑去找校長商量:「可以換一個題目嗎?我想做另一個我自己更想做的。」

大男孩眼睛裡燒著火把,校長立刻同意, 所有教育者等待的就是學生眼睛裡這種閃耀光芒的時刻──是學習動機最強烈的時刻,也是教育最接近達到理想的時刻。

「我想做『海底淨灘』這個題目。」劉士瑋簡單說明了因為跟著教練潛水,他得以看到別人沒看見的,知道了非常急迫而世人尚未警覺的問題,「在海底,保特瓶垃圾實在已經多到超過我們想像的數量了。」

海底的保特瓶墳場

劉士瑋是個海邊長大的孩子,6 歲起跟著爸爸「玩海」,14 歲就自己騎水上摩托車、海泳、衝浪,高中時開始跟著教練學潛水,接著考上潛水執照,活脫一個小小海王子。

劉士瑋說:「以前去帛琉潛水,一樣都是海, 為什麼帛琉的海底能見度有 30 公尺,很清澈,魚很多,珊瑚豐富?也去過菲律賓,在世界級的潛點潛水是美妙的經驗,他們觀光產業做得非常好,數百隻魔鬼魟就在你身邊游來游去。」

「相較之下我們這邊的海很濁,下去看的時候很多髒髒的垃圾。」

「愈潛資歷愈深後,愈知道東北角很多峭壁,涓細的河流會帶一些雜質下來,還有員山子分洪道會沖刷一些泥,這些使海水混濁的因素跟天然地形有關係,我們也許暫時沒辦法克服,但是有一件很重要的事,在整個海洋,垃圾多到難以想像。」劉士瑋一口氣說。

潛到海底,極目望去,全是破裂滲水的保特瓶垃圾七橫八豎的,有的平躺、有的斜插、有的卡在石頭縫中,殘破敗劣的海底景象,劉士瑋說:「在東北角的海底,我看到的是超過  2、3 個籃球場那麼大的海底保特瓶墳場!」身處其中,讓愛海人的心難過到疼。

「有時候靠自己的力量,潛水的時候可能從海裡撿 1、2 個小保特瓶帶上來,可是那根本帶不完。」

這次為了交課堂作業,口說無憑,他乾脆帶著同學包括外地來的交換生一起潛下去親眼見證。

用具體行動改變現況

潮境公園附近的林祐平和蔡詩瑋兩位潛水教練,也是劉士瑋在潛水方面跟隨、學習的對象,對於海底垃圾的現況,他發現,自己的氣惱 找到了用行動來改變的具體方向。

「因為認識林祐平教練,跟著他去潛水, 也用這個做為學校報告的題目,驚覺人類汙染海洋真的非常嚴重。」

在這個海王子眼中看到的海底,有世界各國漂流而來的垃圾,但是他也看見了願意以身體力行,以志工的無償模式去改變現況的榜樣。

「林祐平教練發起了一個『揪潛水同學會』的團體,參加的人都認同保護海洋這個理念,蔡詩瑋教練則是把我們看見的海底現況拍成影片, 在網路上發揮影響力。」

畢竟潛水下去帶保特瓶垃圾上來需要較高的門檻,前提就是需要具備合格的潛水執照,當然還必須兼具有環保意識,並且願意投身環保的決心。

「去年夏天那次,就有大概 20 個人下去海底撿垃圾,每一個人都裝滿了一個大大的洋蔥袋上來」劉士瑋回憶去年的熱血,臉上沒有興奮之情,卻有一股堅毅的意志:「我們事先聯絡好了清潔隊,請他們幫忙將這些海底垃圾載走,足足裝滿了一大卡車。」

這景象刻骨銘心,深深種進心裡,從自身改變起,他進而付諸行動,跟著教練以及潛水同好承擔起責任,劉士瑋看見了、經歷了,或許也 可稱為一種轉大人的過程,辛苦又值得。

廢棄漁網清理難度高

除了保特瓶垃圾,劉士瑋還提到了另一項嚴重侵害海洋生態的海底垃圾,那就是廢棄漁網。

「潮境天空潛水店」的林祐平教練在和平島有一場海底清漁網的活動,因為可能會被漁網纏到,有一定的危險性,因此必須要具備潛水執照以及足夠的經驗才行,那次大約有 3、4 位潛水員跟著他一起去參與。

「海裡的廢棄漁網問題非常嚴重。」劉士瑋說。「另一次驚訝的發現是在去年 5 月,我跟著蔡詩瑋教練,一群學生在基隆嶼附近的海域潛水,潛到底下是一塊獨立礁岩,大概有 5、6 層樓那麼高,卻被一張厚厚的漁網覆蓋住了,看了看,可能 8 成以上的都被覆蓋住了。」劉士瑋頭低低的說:「很難過,漁網上面有很多的大大小小的魚、鰻魚,都纏在上面,看得出來漁網已經 廢棄在這裡有一段時間,那些生物在上面都已經死亡了。」

廢棄漁網的來源未知,而且當天的潛水員只有 2、3 位,無法清網,「蔡教練當天便拍成了影片在網路上分享。」

起初的力量形成了,透過網路傳播,後來有媒體跟進報導,再由基隆市政府出面配合,出動十幾位潛水員志工再度前往基隆嶼,把那張漁網一塊一塊的捲起來。

「那是一個很大的工程。」而去年那時候的劉士瑋剛滿 18 歲。

從這個少年眼中看出去的世界有壞也有好,有人丟垃圾,卻也有人潛到海底也要把垃圾撿上來。

「我的力量非常小,一定要結合其他人,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盡力去清理,然後一塊一塊的保育、復育,但是終究還是需要政府出面制定政策,還有人們必須改變觀念。」

做一個海洋的夢

劉士瑋複述林教練說過的話:「大家都記得水平面上頭的美景,基隆嶼空拍很美、很壯觀, 海景多麼漂亮,可是水底下的垃圾只有潛水員才有機會看得到。」

「我們的任務是什麼,要把我們所看到的透過鏡頭真實的傳遞出去,告訴世人,海其實不是永遠這麼漂亮,海已經被人類蹂躪,很多生態被破壞,這些畫面希望帶給世人警惕,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用品,保育生態,一步步減少垃圾。」

「海底淨灘的門檻須要合格的潛水執照以及足夠的經驗才能去做這件事,而一般人在岸上能做的就是不要製造垃圾。」他一再的強調。

「我看到的海是沒有邊界的,從小我就經常坐在岸邊一直看海,有時候會看著遠方有一艘船, 從地平線的一個小點慢慢駛入港,近到眼前。」

「地球有 70% 是海洋,人類把剩下的 30% 陸地開發到 8 成,可是對海洋卻仍然所知極為有限,我們知道聖母峰多高,可是最深的海溝多深卻不知道。」

「海洋是有魔力的。」

劉士瑋一年平均有 150 個小時在海裡,夏天更是屬於海的,他覺得自己的生命不能沒有海,既可以一望無際的療癒自己,又非常有魔力,他愛海,而他愛海的方式是希望能對海洋有更多知識。

「很多父母不讓小孩子去海邊,我很幸運生在這個家庭,爸爸也熱愛海洋,」夏天的大清早劉士瑋 5、6 點就出發,以潛水做為一天的開始。

「覺得海帶給自己的非常多,使自己心胸開闊。」

劉士瑋說,潮境公園附近另外還有一塊小小的海域原本被稱為「保特瓶海」,經過大家的共識,每次潛水就帶一點垃圾上來,2、3 年之後生態恢復了,這一小片海復活了,「最近再下去看, 這裡的小魚苗大量的群聚飛舞,真的非常開心。」

改變也許在彈指之間

荷蘭也有一位海王子斯萊特(Boyan Slat),16 歲時的斯萊特也因為在地中海潛水, 發現海面下的塑膠漂浮物竟然比魚還要多,便以高中生之姿立志拯救海洋,著手進行實驗,而後更在家人支持下從台夫特理工大學輟學,發起清理海洋的非營利性組織,歷經多年的募款與奔走呼籲,終於在今年 9 月 8 日開始行動。

那天下午一艘海洋實驗船拖著一條 600 米長,直徑約 1.5 米粗的巨大塑膠管,孤獨地從舊金山金門大橋下通過,航向 1 千多公里以外的目的地──太平洋垃圾帶,全球最大的垃圾帶,面積足足是臺灣的 42 倍。這個今年 23 歲的荷蘭青年說,在這裡居然還可以看到1960 年代的垃圾。

這項史無前例的世界最大海洋垃吸清理行動所揹負的挑戰──靠自然動力自動收集垃圾, 預計耗時 22 年,所有的期望與理論都是在電腦模型中建立,未來三個月的測試將是關鍵期。雖然許多科學家樂觀其成,但是也憂心忡忡的指出:「要根本解決問題還是回到那句老話,岸上的人們必須減少使用塑膠才行。」

改變觀念、改變習慣都很重要,只要願意去做,拯救海洋也就是拯救地球,拯救我們自己, 而看到改變成真也許還要很久,也許就在彈指之間。

出處: 有緣人月刊264期

Visits: 2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