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緣人會訊

有緣人會訊

克制慾望:不要想起北極熊

撰文.呂松庭

有位作家曾說,世俗生活充滿無數誘惑,如美食、情色、偷懶、購物、菸酒和種種習慣。還有位老菸槍藝術家說:「關於抵抗菸癮(當然,不妨換上你個人的癖好),」他吸足了一口菸說:「最美妙的事情是,失敗比成功的感覺好。」有了此種藉口,當然有越來越多人甘願放棄對誘惑的抵抗。

也有人努力克制購物的慾望,自從看過一部電影後,她常覺得滿街櫥窗模特兒都向她招手,跟她說:「來把我帶回家。」她越想壓抑下這個異想,就越容易掏出信用卡,把眼前的物品帶回去。

其實,壓抑念頭反而更糟。電影《全面啟動》,李奧納多狄卡皮歐問渡邊謙:「當有人要你不可以想北極熊時,你會想起什麼?」渡邊謙答:「北極熊。」這個典故來自俄國作家托爾斯泰,托爾斯泰曾要弟弟不可想起北極熊,結果弟弟困惑了好一陣子,當然辦不到。

1987年,心理學家D.M.Wegner等人就做了一個「北極熊實驗」,參加的人先看了一部北極熊影片,接著要他們做一個分類的作業,這時分成兩組,第一組被要求必須壓抑下北極熊的念頭,另一組則不必。心理學家要求兩組人每當念頭轉到北極熊時,就要按一下鈕,結果,第一組反映想到北極熊的次數高過第二組。這個實驗正可說明,為什麼勸失戀的人不要再去想對方,一直是艱難的任務。越要他不要想,他越想得殷勤厲害。

J.D. Prochaska在1992年做的改變行為習慣實驗,則說明癮君子(包括各種癮)在真的戒除壞習慣前,總會出現的「內心爭辯」。譬如說,雖然打開收音機、電視、報紙,常可見到孫越叔叔勸你戒菸,但訊息進入癮君子心底迴盪如此的對話:「再不戒菸,我會得肺癌。」另一個內心聲音卻說:「是啊,但不會發生在我身上,至少很久都不會。」

放在家庭裡,「內心爭辯」往往出現在親人的各種習慣和行為。當媽媽跟孩子說:「別打電動了,以後會近視加智力減退。」孩子心內一定想著:「我才不會呢。」結果,也沒有人為這個「未來式」改變了什麼。

但是,專注力能讓這些念頭、感覺和衝動變得不那麼重要,心理學家發現,一個念頭或欲望生起時,無論是否成真,約莫只會維持三十分鐘。事實上,如果我們不去判斷、無分別心地對待這些想法,也不要努力去跟念頭爭鬥,或想著:「我真糟糕,再刷卡下去我就變卡奴了。」這種自我糟糕感,反而會像餵流浪貓那樣,引來了更多的貓,才真的糟糕透了。

Views: 0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