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陳國寧
撰文.黃丞萱
2015 年,身為國內攻讀博物館學第一人的陳國寧女士接下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一職。當 時的她原已退休,正計畫和家人到臺灣中部過著恬淡的山居生活,沒想到一場活動邀請,在宗博館的春祈會上,創辦人心道法師邀請她接任館長,並對她說了一句:「妳就回家吧!」這句看似雲淡風輕的話,卻在她心裡蕩起陣陣漣漪:是啊,自己多年所學、所為,總離不開博物館,曾幾何時,博物館已經成為自己的家了。
「其實我本來答應師父擔任館長只有 3 年的時間,因為先生年紀也大了,我不放心他一個人在家,總是牽掛。」話雖如此,4 年一晃而過,甚至將滿 5 年。
「頭 3 年主要是向文化部申請補助來進行改善硬體工程,畢竟宗博開幕至今已經有 10 多年了,除了展場翻新,陳舊管線的汰換與消防設施的檢查等都必須顧及,或許表面上大家看不出來完成哪些工程,但整座宗博館內部的筋、骨、肉都穩定了,才能提供民眾參觀時安全無虞的場所。」一座博物館的營運除了以豐富藏品的展示、文化活動的推陳出新來吸引群眾,陳館長從更全觀的角度思考,一個安全牢靠的場地, 才是最基本的服務。
與時俱進 打造軟硬體兼具的博物館
2016 年,陳館長決定將宗博館專為兒童設計的「愛的森林」改建為「愛的星球」,原本長了灰的樹葉、花草成了明亮的天外探索的星系, 這是一種與時俱進的建設。
「我計畫透過現代多媒體運用,讓兒童館的展示手法、空間、主題內容與時轉型。過去『愛的森林』比較適合幼齡的孩子用遊玩、遊戲的方式探索;現在的『愛的星球』參觀年齡能往上增加。踏進『愛的星球』第一個遇到的就是『情緒星球』,孩子一進來,先讓他了解人的情緒,內心寧靜就會產生愛的感覺與力量,從這開始以講故事的方式展開,再往前則有環保教育、四季的風景跟動物、怎麼樣去愛護大自然等等, 透過互動螢幕裝置,來跟孩子們說故事;最裡面的說故事空間除了讓小朋友玩遊戲,同時設有閱讀空間,假日也會有偶戲表演。小朋友們還可以在兒童館內照相,透過網路將照片傳到自己的電腦,增加小朋友與宗博館的互動。」
過去以森林造景、毛茸茸的吉祥物「米洛可」帶小朋友探索五感的「愛的森林」改建為「愛的星球」後,不僅空間看起來更加明亮寬闊,更搭配近年關注的環保與內心情緒議題, 幫助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除了豐沛知識,還能學習控管好自身的情緒、同時關懷他人與環境。這應該是陳國寧館長上任後做的第一項巨大的改變; 最新的進度則是 2019 年 5 月甫正式啟用的資源學習中心。「前年底完成的資源學習中心,等於把 18 年來宗博館的展覽、教育推廣活動等等所有資料建立成數位空間,供大家回顧以前宗博館作過哪些展覽或活動,這並不只是歷史回顧, 更重要的是我們作每一個活動都費了很多心思, 我希望所有的過程都能留下來供別人──尤其是學校的教師們參考運用,等於是生命教育學習中心的接續與延展。」
位於宗博館 6 樓的資源學習中心,除了如館長所說,將世界宗教博物館從開館至今所有教育推廣成果、典藏珍貴資料以及過往展覽記錄等納為一體,運用數位等多元的收藏與展示方式, 提供大眾參觀、學習甚至體驗。而那面巨大的典藏互動牆,更是結合數位科技與古典文物的驚豔風景:琳瑯滿目的重要館藏文物經過 3D 掃描, 用精細的投影結合觸碰式感應技術,參觀者只要觸碰影像,解說文字立刻彈出,同時文物影像放大並 360 度旋轉,讓人以更全觀的方式欣賞文物特色與細節。互動裝置的趣味性,提高觀眾對文物藏品深入理解的興趣,真正達到寓教於樂的效果。
除了硬體的改良與展館的變身與拓展,陳館長為宗博做的還不只這些。「2017 年 11 月, 我們通過了全國第一所合格私立博物館的檢定。這代表宗博館從硬體工程與軟體功能基本上都達到一定的素質,符合國家業檢。」即使宗博館可調度運用的人力,與一般國立或大型博物館難以相比,然而在陳館長的領導下,宗博館的員工個個身懷絕技,4 年來合作無間,完成了一場又一場精彩的展覽。
每一場展覽都用盡心力籌備與規劃
忍不住好奇想問:館長有沒有印象最深刻或是最感動的展覽呢?原以為與她淵源甚深的「大足石刻特展」(於 2016 年展出)會是她的首選,然而她的回答看似平凡客套,卻真正顯現出一個館長的大器。「沒有。對我來說,每一個展覽都很重要。這些年來的每一場特展我都參與了整個研究過程、每個展覽都要到某個水準, 我才能點頭,因為我們無論做哪一個展,都用盡了心力去籌備規劃。」無論是東正教的蛋彩畫、熱貢的唐卡,每一場展覽,宗博館全體上下莫不卯足了勁,讓宗教義理、文化知識與創作藝術在大眾眼前呈現出真、善、美的境界。這股勁兒還一直在持續著。
舉例來說,上一檔特展的「供養藝術── 心、器、法的對話」特展,前面展區藉著搭建不同宗教的神壇,實際展示供養器物,讓參觀者對不同宗教的供養文化異同之處一目瞭然,這必然需要下一番苦心才能如實呈現。而文人清供展區則還原宋明文人的生活起居空間,顯示出當時文人的精神境界。「從宋以來,中國的文人生活, 導入了內心神聖、清靜的空間。因此反應在琴、棋、書、畫上面,每一件都是『道』,所以才有這樣的『藝與道合』、都是回到內心的寧靜,點香也是、插花也是、書畫也是。瓷器展示區裡呈現的是宋代文人──包括宋徽宗,他們生活都已經在這樣的境界裡,所以才會燒出青瓷跟白瓷這麼寧靜的作品作為供器。宗教在他們的生活中, 其實已經不需要膜拜儀式,因為舉手投足都已經融入生活、心領神會。」
「從宗教到生活,以宋代的瓷器代表當時文人的生活境界,把內心的信仰透過琴棋、書畫、書香、茶花等方式導入到藝術的境界、導入到內心的寧靜。宋人說寧靜致遠,就是這樣的境界、就是真正內心的和平與修持心。」能如此細述文人從生活到內心,各種鉅細靡遺的解說,不僅是館長本身的文化涵養,也是她全心投入每一場展覽的研究與準備最真實的鐵證。
「這幾年我們每年都做至少 3 個特展。今年 11 月即將推出一項大型展覽,與李豐楙教授合作,目前初訂的題目是『道教與民間文學』。」道教是華人民間最普遍的信仰,和民間文學放在一起,這是怎樣的發想?「道教在文學中有非常多的民間故事,有些凡人後來成了被崇拜的神明,而祂們為什麼會被崇拜,主要可說是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的一個表徵,例如忠孝、節義,或是四維八德等等;而我們透過民間文學戲曲去解讀信仰,如果不用這些方式解讀,很多人就把神祇信仰當做一種單純的崇拜,卻忘記這些神明當初也曾是凡人,祂們在人間時有良好的品格與德行,對社會也多有貢獻,大家才會崇拜甚至將祂們神格化,這就是建立中華道統精神最中間的力量,我們要從這個角度去做解讀。」在館長的解說下,令人忍不住好奇且期待,那些高坐於廟宇神殿中神祇們凡人時期的生活。透過文學筆下那一篇篇精彩的故事,在解說宗教信仰形成的來源外,還帶著一種激勵人心存善念、行義舉的教化作用。
打破侷限 以感官體驗傳遞愛與和平
在宗博館金色大廳中,兩旁的馬賽克大柱上刻著「愛是我們共同的真理」、「和平是我們永恆的渴望」,這兩句箴言是宗博館的創館理念;創辦人心道法師也一直強調「心和平,世界就和平」,宗博館身為多元宗教呈現、同時提供宗教交流的重要平台,陳館長覺得宗博館該如何透過這些功能去推廣心道法師「愛與和平」的理念呢?
「其實每個宗教的本質都在講『愛與和平』,這也是師父創宗博館的核心思想。宗博館內展示出眾多宗教,並非表達它們之間的不同性,而是表達它們的共同性。透過各個宗教的文化,我們論述的就是愛與和平。許多觀眾來參觀時,我們透過導覽的精心解說,主要就是感動他們的心、啟發他們內心最深層的和平的感覺。例如宇創廳內放映的電影是各個宗教的生命起源說,最後聽到的心跳聲,就是一個生命的開始, 在聽這樣的音樂時,觀眾的心就已經被引導到比較安定、比較成熟的狀態。」
「往下走到生命之旅廳,講的是生、老、病、死。在這裡講的不是他人的生老病死,而是將話題轉至對自我生老病死的一種再思維。這些影片都是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去調查不同的宗教、不同的少數民族,如何進行生命的祭祀儀式等等,看別人進行儀式時,我們也會從別人的『生』引導到對自己的『生』的思考,接著走到『病』、到『老』、『死』。但是我們講『死』時,死亡不是生命就此消失,而是『再生』、是生命的一個再出發。我們不談來世投胎與否, 而是宗教中有許多『再生』的觀念,這些觀念會啟發人們思考生命。因此其實各個宗教中,真正內在的神聖是不停止的。」
「為什麼很多宗教說到臨終前,有人會見到光,有人會聽到佛號之類,其實指的是生命原本來自內心的和平,如果臨終時心情能回到寧靜和平的狀態,這些和平與寧靜就會把往生者導向神聖的空間。人來自一個沒有物質的環境, 但最後還是回到一個沒有物質的環境。我們想講解的,最主要就是這樣的生命道理。」
看著眼前提到宗博館各展區便侃侃而談的陳國寧館長,突然想起 3 年前她曾提到的「博物館定位」,當時她曾提到:「過去的博物館所扮演的角色僅止於蒐集、保存並展覽文物;隨著時代的變遷,技術的演進,博物館也應與時俱進地有所轉型。現今博物館不再是單向溝通的場所, 不但向民眾傳遞知識,同時也能與民眾互動,轉為平等溝通的資訊交流平台,未來更希望能出現『無牆博物館』,讓文化與藝術破除牆垣的界限,融入生活之中。」
再回顧她接任宗博館後的種種硬體設施與軟體服務的改變,突然想知道館長本身對宗博的未來發展方向有什麼想法?或者說,宗博館在「將更多的宗教內涵帶給民眾」或是「推廣『愛與和平』理念」的功能上,是否還能藉由什麼可能的做法來發揮它的作用呢?
「一座博物館有具體的空間存在,同時卻也是一種侷限。宗博館已經不再是透過傳統宗教文物或是靜態的陳列提供知識而已,我們開始透過其他各種方式,如動畫、互動科技,甚至是VR 技術,引導觀眾進入展示空間觀看感受,參觀者在過程中得到的,不一定是知識性的東西, 有時可能是一種體驗與感受,而最後還是要讓他們能回到反思自我。」
以寧靜穩定的步伐與宗博館並肩同行
訪談下來,面對每一個問題,甚至是出口馬上覺得很蠢的問題,陳館長總是語調平和、口氣淡然地一一耐心回答,加上過往在每一個場合見到她時,總覺得館長像是一直線般維持平穩的情緒。難道館長從來沒有心情不寧靜甚至動怒的時刻嗎?
「有啊!」這突如其來、活潑起伏的音調, 著實讓人內心小小吃驚了一下。「有時候跟家人的相處上,不能說是動怒,只能說『有點情緒』, 但平時很少。或者公務繁忙、進度不如預期等, 也是會『有情緒』。」那麼,又是什麼讓她能如此迅速風平浪靜?心道法師與教團長年推廣的「心寧靜運動」的確對校園學子或是一般人的日常生活在穩定情緒上給予莫大的幫助,館長是否也是「心寧靜運動」的力行者?
「我從 28 歲起開始向一位修行者學習寧靜的方式,就是靠呼吸的調節。從那以後就一直都在修行,這種方式不需要用名詞定義那是『禪』或什麼修行,內容與心道師父所提的『心寧靜運動』、『心和平,世界就和平』其實是一樣的東西。」館長年輕時跟隨的導師所授與的靜心方式,與後來遇見的心道法師的心寧靜運動; 同樣透過調整呼吸來獲得內心的寧靜與和平。雖有萬法,不離其宗,說的大概就是這樣的事吧。
「若要說到『修禪』,不同的老師各指點不同的方法,自己覺得哪個方案適合自己,就選擇合適的道路。行住坐都可以練習修行,時常受外在人事物的牽引而分神,然而一發現,很快就可回神、回到自己。遇到內心不平靜的時候, 其實是你被外在牽動情緒,如果你內在的心氣像一個中軸線一樣固定住,氣就是和,當你被和氣帶著,也就不易有什麼情緒。或許我們會遇見一些讓人覺得很不可思議的事,但在那當下不會是動怒。讓人動怒的事往往是侵犯到所謂的『我相』,當有一個『我相』不符合你,你就會動氣、動怒,但如果你的內在都在虛空的體驗裡,就沒有『我』,因此自然不會動氣 , 所以要時時練氣和的專注。」
有時在宗博館內看見陳國寧館長的身影, 像是一幅寧靜恬然的流動風景,安詳和緩的氣質,讓人也跟著放慢急躁的心緒與腳步。「愛與和平──兩岸書法交流展」開展後,又覺得她像一幀書法,筆觸雅緻、卻又帶著剛毅勁道。無論是字畫或是風景,她依然維持著自己的步調和宗博館的成長並肩同行,用寧靜且穩定的步伐。
出處: 有緣人月刊278期
Views: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