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緣人會訊

有緣人會訊

梁皇寶懺 自得了然

撰文.顏靜 插畫.蔣依芳

說來也是因緣,我到桃園巨蛋參加靈鷲山的水陸空法會,由於車程的關係,到的時候已是中午休息時間,外壇的最大壇梁皇壇已經休息,我只有脫鞋進去禮拜諸佛。

這一年,我晚到了幾個鐘頭,卻幸運地躬逢了意法師的開解,那一次,也讓我對《梁皇寶懺》這部古老經典有了更深的理解。

《梁皇寶懺》有一個相當奇幻的起源,都說是南朝梁武帝為皇后郗氏所集。皇后郗氏生前喜歡爭寵,而常懷瞋心及嫉妒心,性情慘毒, 死後落為大蛇,有一天梁武帝正要就寢,突見大蛇,蛇跟皇帝說了自己的身世,現在的報應就是沒有飲食,沒有洞穴庇身,而且每一片鱗甲中有許多蟲在咬,痛苦萬分。

梁武帝將這件事告訴誌公禪師,請誌公禪師搜尋佛經,摘錄佛的名號,依佛經要點來撰寫懺悔文,總共寫成十卷,武帝就依照懺本為皇后禮拜懺悔,後來大蛇真來答謝,說她已獲功德昇天。

我讀這個故事,想到的卻是那些宮廷戲裡的后妃,不都各個死後都變成大蛇了嗎?其實, 我們也可以這樣來解讀《梁皇寶懺》,我那天看到一則機能水飲料的廣告,告訴我們:「人生動不動都在競爭」,喝那種機能水會不會真的變得有活力,我其實不知道,但伴隨強烈競爭感帶來的忌妒、僧恨和算計,卻是現代人非常普遍的現象,這時候,這本已流傳一千餘年的《梁皇寶懺》,對現代人的人心弊病,還能有一些了然和療癒的效應。

《梁皇寶懺》的本文並不適合閱讀,也不太有人真的會去讀,多半都是在水陸法會誦唸。我們稍微試讀其中一段:「業造萬端,開塵勞八萬之門,起煩惱百千之障,耽荒欲境,如狂象之無鉤,追逐妄緣,似飛蛾而赴火。」這幾句應該還好理解,就是我們要認知到自己的種種業障, 我們的塵勞和煩惱,其實都是自身造成的。以現代心理諮商的術語來說,首先我們要認知到自己業障的起源。

認知治療大師貝克曾經提到,我們人心中都有認知盲點,把自己的錯誤怪罪給別人、模糊的知覺、自我欺騙、不正確的判斷,對現實的直接扭曲、思考不合邏輯等等毛病。認知治療者主張建立接納、溫暖、同理的態度,幫助當事人面對問題、解決問題。但《梁皇寶懺》則提出另一個解決問題的法門,我稱為「自覺的懺悔」,藉由懺文或者法會的力量,讓我們自得了然。

認知治療是讓治療者和當事人建立關係,「學習如何學習」(learning to learn),《梁皇寶懺》卻要我們「學習如何懺悔」,就算你不曾讀過《梁皇寶懺》,或是像我一樣在法會中駐足聆聽法師的開解,這也是一門值得學習的功課。

在《梁皇寶懺》中,將這門懺悔的功課分成幾個程序,皈依三寶、斷疑、懺悔,其後便是發菩提心、發願、發迴向心、顯果報、出地獄、解冤釋結這些功能層面。在現實生活裡,「斷疑」放在「懺悔」前面是很重要的。我由是認為, 懺悔和反悔不同,我們常常反悔,但不能斷疑, 認知到自己行為的根源,我們的心還是一隻大蛇,還是墮入僧恨的地獄。

出處: 有緣人月刊273期

Views: 6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