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顏靜
我的友人林良恕,多年前來到泰緬邊境,因為一段異國婚姻,在泰緬的邊境的邊城美索定居,一位來自台灣的女子,在這裡協助緬甸難民、移工,也深入泰國山區,幫助當地婦女、兒童。
這次由於靈鷲山慈善基金會攜手國際非政府組織「國際社區夥伴」(Community Partners International,簡稱CPI),於美索(Mae Sot)兒少發展中心,為緬甸移工子女展開為期8天的服務,提供健康檢查、口腔衛教、牙科治療及心靈療癒課程,我就想起了這位異國邊城的友人,和她那家叫做Borderline的店。
在美索,許多國際慈善組織據聚集的邊城,緊鄰湄河,與鄰國緬甸距離不過5公里的泰國美索鎮,成了不少緬甸難民跨境前來、尋找和平的暫居之地。這裡人口不過十來萬人的,聚集了聯合國難民總署、邊境聯合委員會等國際組織,台灣志工也相繼多年前來到,提供教育、醫療、科技等相關援助。當然,靈鷲山也沒有缺席。今年首度納入「情緒與壓力管理」,協助弱勢兒少在困境中釋放壓力、重拾希望。多年來,林良恕也在做著這件事。
林良恕,台灣的朋友習慣喚她一聲「良恕姐」,國際友人則稱她「Sylvia」。自從1995年第一次踏上這座邊境小鎮後,林良恕在美索處處留下了她的足跡。
行經美索鎮交通要道,遠遠就可望見Borderline的招牌。一進門,平台上展示了克倫族(也有人稱之為甲良族)、Lahu族等少數民族傳統手作織品,後方的空間則是一處充滿緬甸風情的茶席,轉身來到二樓,掛滿了來自緬甸素人畫家的作品。
近年來,全球吹起社會企業浪潮,開始於2004年的Borderline,卻早早將公益理念融入商店的營利。沒有大張旗鼓的宣示、複雜拗口的論述,最初開始的理由很簡單。
1997年,時為台北海外和平服務團泰國領隊林良恕派駐泰緬邊境美索,來到亞洲最大難民營美拉難民營,協助營內難民。由於難民營難民無法自由外出工作,林良恕與營內自治團體克倫婦女委員會合作,購買手作傳統織布,零星增加他們的收入。
然而,懷著助人初衷的簡單副業,卻因為林良恕生命中一段意外的插曲,成為Borderline的起點。
2003年,41歲的林良恕與小她10歲的克倫青年Saoo相戀、閃電結婚,孩子也意外來到。或許是小時候職業婦女的母親無暇陪伴自己留下的缺憾,曾經揚言不生小孩的林良恕,發現有了孩子,當下就決定辭去工作,全心陪伴小孩。
為了能夠兼顧小孩,林良恕找來在難民營工作期間認識的非營利組織夥伴KWO、WEAVE夥伴一同加入,成立Borderline。幾個朋友憑著一股「憨膽」,將店鋪推動上路。
開店初期,為了幫助當地婦女團體,Borderline只向會員收取寄售5%費用,其餘收入全數回饋當地社團。扣除營運成本,Borderline幾乎沒有任何盈餘進帳,每個月店租加上人事近一萬元泰銖的開銷,當初全靠林良恕一個人自掏腰包墊付。
苦苦撐了三、四年,Borderline的生意逐漸有起色,加上增設緬甸特色茶坊與料理班,如今的orderline已成了知名旅遊導覽《寂寞星球》,建議必訪店家。
與Borderline同時誕生的品牌「Chimmuwa」,也有著同樣的初衷。1998年,林良恕開始接觸泰國山區部落,才發現原來在邊境一帶,除了各界關心矚目的緬甸難民,還有一群隸屬泰國公民卻鮮少人關注的克倫族部落。與多數跨境而來緬甸難民同為克倫族群,然而,住在山區的他們,處境更為艱辛。
由於地處偏遠,不易接觸外界,山區部落的教育、醫療資源都相當缺乏。最初和林良恕接觸的克倫部落村長Tip,也是為了山上孩子的教育,徒步下山來到鎮上向國際NGO求援,輾轉引薦後,才與她認識。
為了順利推動計畫,當時林良恕來到附近村子向一位辦學許久的法籍神父求教。當她聽聞克倫村民下山洽公、求醫、就學,因為不懂泰語所受到的種種不平待遇,甚至被政府人員毫不尊重地稱之為「動物」時,「我的心痛了一下。」林良恕鳩受訪問時說,動心則是改變的起點。
現在,丈夫去世多年,林良恕在台灣和美索間來來去去,兩邊都是她的家,都有她想要留守的風景。但,就像克里斯狄博夫的那首〈Borderline〉的最後一句,沒有邊境了。Borderline 在美索唱著No Borderline。
沒有邊境了,對泰緬邊城來說,林良恕和靈鷲山,同樣都不再有Borderline。
Views: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