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緣人會訊

有緣人會訊

超高齡社會來了!

撰文.陳瑞貴

新聞上常稱60 歲以上的人為老翁、老嬤,卻忽略:未滿65 歲不僅不能使用「敬老悠遊卡」,還可能是某些機構的高階主管,何來言之「老矣」?!事實上仍有超過65 歲的人口在任職、兼職或任志工,將他們「看老」了,是否太早?!

當平均年齡持續延後,這族群的人數快速增加,是否要重新思考、認識,並考量他們對社會的貢獻?是否要重審這族群的福利與權利?是他們真老了或法令「老」了?也或許社會觀念老了?這些問題將在2025 年上演!這一年,臺灣就要進入「超高齡社會」!

當65 歲以上人口達總人口的20% 時,就被視為超高齡社會,也就是每5 個人中就有一個65 歲以上人口。65 歲在臺灣一直被視為很關鍵的社會門檻,例如:屆齡退休、敬老卡領取。觀念裡,被視為「老人」的他們阻礙了年輕人就業、升遷,並且是許多負面名詞的集合表徵── 行動遲緩,記憶老化,思想老舊,與社會脫節等。

一位友人懊惱地提到,在公車上首次使用敬老卡,三響嗶聲響起,當下不僅沒有因退休被「敬」的感覺,反倒感覺全車人都在注視、歧視他,好似指他是社會的寄生蟲、依賴者,社會資源的佔用者、浪費者,內心充斥著羞愧、罪惡感。福利在扭曲的社會觀念下成了高齡者不可承受的負擔。

這類觀念歧視的負擔,還包括他們賴以維生的有限退休金,是從年輕到老所繳交的保險金或退輔基金取回,做為未來餐食、居住及不可預測可能驟增的醫療等支出的準備,然而卻被曲解為掠奪子孫的退休金或剝削、增加職場工作者的負擔。

一些社會福利政策的設計似乎也忽略了高齡者的權利,甚或造成權利的扭曲疑慮,例如退休後的健保必須以眷屬身份依附在有工作的子女或配偶名下,除非高齡者有正職。

邇來修法:屆齡退休者可在勞資協商下延退。弔詭的是,只要資方不同意,有勞動力的高齡者仍無法持續任職。在權力不對稱的情況下,有生產力的高齡者必須忍受不可承受的負擔,嘗試重新任職或兼職,也須冒著掠奪年輕人工作機會的誤解風險。縱然社會嚴重缺工──勞動部指出2024 年7 月止,仍有6.6 萬個超過半年仍懸缺的工作,對高齡者情何以堪?

無論源於政治、社會、科技、經濟或價值觀,對於高齡者的詮釋紊亂了慣常的倫理。離相是認清真實最好的方法。心道法師認為,生命是「各種因緣和合而有各種的呈現、各種的造型、各種的生命狀況,各個種子都是從不同的因果中顯現而出,就是我們的心靈世界。」

如《華嚴經》所言:「唯心所造、唯識所現。」我們習慣從自我的框架中闡述所接觸的世界,於是使得從「我思、我想、我愛、我執」出發的任何詮釋都成為動盪不安的根源,整個社會生命因而充滿衝突、忿恨。

心道法師進一步闡述:「人跟人之間,從過去生生世世到現在,到未來的生生世世,都互相連結成為生命線,互相有不同的因緣果報。」並指出「因為有不同的存在,『有你真好』的存在,才會覺得這個世界真的很美好。」所以,藉由「尊重、包容、博愛」,了解「生命是一個大學習,學習在多元裡面如何相依共生,相依相存。」如果我們認為這個社會值得永續發展的話,從當下起就必須藉由「智慧與慈悲」,「以觀音菩薩的慈悲喜捨,讓生命彼此之間連結成善緣,變成生命的良性循環。」那麼,2025 年超高齡社會的新未來才是可期待的!

來源:第340期《有緣人月刊》

Views: 2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