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編輯室 插畫.黃巧 圖.編輯室、郭宏東 資料來源.開山寮文獻中心
開山聖殿視野開闊,左側山巖為鷲首石,遙望鼻頭角,右脈延伸到觀音道場,遠眺三貂角,前方可俯瞰大鵬山。
當行者來到開山殿前廣場,面臨波瀾壯闊、氣象萬千的太平洋,感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 何妨遙想當年心道法師身形如鷲,佇立山海間,心懷眾生,回小向大的氣度。
正覺千佛塔「龍王殿」
開山聖殿廣場右側有一座高 6 米 6 的「正覺千佛塔」,心道法師說:「這裡就是靈鷲山的龍王殿。」塔內供奉一尊「龍王佛」—由九頭龍王護蓋的佛陀禪定相。塔身由黃銅鑄建,以約 1:7.5 比例,仿印度菩提迦耶佛陀證道金剛座的摩訶菩提佛寺正覺塔而蓋,四隅有 4 座伴塔,全塔共鑲嵌千尊佛像。
據《佛本行集經》記載,釋尊於菩提伽耶初成正覺,在樹下 7 日入定,遇上猛烈暴雨, 此時目支鄰陀龍王以身繞佛七匝,化出七頭, 俯首為蓋,是為「龍王護佛」的故事。因而後世相傳:寺院三寶所在均有龍天護法守護。靈 鷲山俯臨太平洋,以此正覺塔供奉龍王護佛更加感應。此塔鑄造委請雕塑家林健成,歷時約 一年半,於 2012 年秋竣工,2013 年中舉行佛塔 裝臟、開光聖典。
建塔的因緣來自一段師徒的應機。當時正值心道法師 60 歲壽誕前夕,弟子請示「該以何供養為宜?」心道法師表示「以法供養」才是他的期許,他希望人人來靈鷲山修行,都能開悟成佛,為了圓滿大家的祈請,師父應允由全體常住僧伽共同發起造塔功德,以此勉勵靈鷲山僧徒都是佛門龍象,將此身心奉塵剎,要有立地成佛的志願骨氣,是則名為報佛恩。
鷲首石
開山聖殿前與祖師殿的山岩石層間突出一巨石,狀如鷲首,大塊天工,唯妙唯肖,鷲首石在法華洞上方位,是靈鷲山開山的天然圖騰之一。與古印度靈鷲山上的鷲首石,不論大小、向位,都相當一致,連風土傳說也神似,可謂古今互相輝映。
靈山今古輝映
古印度靈鷲山,梵名耆闍崛山,又名鷲峰山,因當地多鷲鷹得名。臺灣東北角靈鷲山因心道法師寄望而命名,而福隆山區靈氣盛,多鷹鷲盤旋築巢,古稱「鷹仔山」。相傳古靈鷲山是佛陀證道後最常駐錫說法的一處道場,《妙法蓮華經》就是在此宣說;心道法師也是在法華洞開始六度萬行的菩薩道。
1996 年,歲次丙子春,韓國名剎通度寺國寶級畫僧殊眼禪師、畫家楚戈連袂來到靈鷲山參訪。席間,殊眼禪師問心道法師:「印度有個靈鷲山,這裡也叫靈鷲山,誰真?誰假?」心道法師回答:「都真,都假。」殊眼禪師繼續問道:「那怎麼分別真假?」心道法師回答:
「不分別即是真,分別即是假。」話鋒落下, 兩位長老相視而笑、心心相映,殊眼邀 3 人一起作畫,先由心道法師、楚戈各落一筆,再由殊眼繪成並落款,留下一幅名為「靈鷲山」禪趣十足的禪畫,目前掛在知客堂,傳為美談。
韋馱菩薩、伽藍菩薩
殿外廣場有二側分別立韋馱菩薩、伽藍菩薩,銀白銅身,心道法師曾說:在法華洞閉關時期,時有感應神人以白光報化示現守護,遂於關中供奉韋馱菩薩聖像,開山殿整修期間, 心道法師造韋馱、伽藍聖像立於殿外側供奉, 守衛靈山勝境。
韋馱菩薩以身穿盔甲, 持杵天將軍相示現,持杵勢或合捧當胸或單手杵地,本山為雙手持杵拄地姿。《悲華經》云:過去劫轉輪聖王有千子,韋馱為法意太子,曾與釋迦牟尼佛同為兄弟,後千子各個發願修道,韋馱於是發願以密跡金剛力士護法相,來護持千位兄弟成佛,後來蒙佛授記,於賢劫千佛中最後一位成佛,名樓至佛。
伽藍菩薩是佛寺的守護神,保衛寺院,護衛四眾。據《七佛八菩薩大陀羅尼神咒經》伽藍聖眾有 18 位,再加上祗園精舍 3 位功臣:波斯匿王、祗陀太子、給孤獨長者,增至 21 位。中國禪宗道場有供奉伽藍菩薩的風俗,常以關羽(- 220AD)將軍造型作代表,關羽位列伽藍的傳說跟天台宗祖師智者大師有關。
相傳智者大師(538 - 597AD)在荊州玉泉山尋覓建寺,夜中入定時,關羽顯靈,神情悲憤,智者大師為其開示,關羽聞法頓悟,於是發願助智者大師建寺,寺成之後,關羽又依止智者大師皈依受戒,成為佛弟子,並發願永為佛教作護法。
從此天台宗寺院開風氣之先,天下各宗寺院爭相效法,中土寺院遂供奉關羽為「伽藍菩薩」,與「韋陀菩薩」並稱為佛教護院的兩大護法神。
八角亭、悲願閣
開山聖殿殿外二側坡上分別立有二座塔樓:悲願閣、八角亭,原意如大雄寶殿旁的鐘樓、鼓樓,目前作為藏經閣之用,珍藏靈鷲山三乘傳承法寶經典。
法堂、鎮山寶塔
由大殿右方拾階而上,轉過悲願閣之角, 有一棟最早的建築,開山時期的知客堂,現在的法堂。這裡是開山時期的山門,也是「前山」入口處。在「後山」朝山大道尚未整修好之前, 這裡曾經是靈鷲山唯一的對外通路。雖說是山門也只有簡陋的石階對外,石步道僅 2 人比肩寬,徒步上山約20 分鐘才能抵達,途經普陀巖, 唯一聯外車道僅達半山腰的拱南宮。
開山後信眾上山徒步艱辛極不方便,但說來因緣殊妙,不論風雨寒暑,這山門口總是絡繹不絕,總有醍醐灌頂的禪機交鋒。心道法師常說:「這裡是靈鷲山的風水寶地。」後山朝山大道開通後,車行改道,乾坤輪轉,遂正式立山門於朝山道入口,豎阿育王柱為誌。此後「前山」不開放通行,恢復幽謐寂靜,設為法堂。法堂旁立一座五輪寶塔作鎮山紀念。
出處: 有緣人月刊297期
Views: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