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曹郁美
寓言為文學體裁的一種,通常以簡潔有趣的故事呈現,常隱含作者對人生的觀察和體驗。如希臘的伊索寓言、阿拉伯的「一千零一夜」、中國哲學家莊子在他的書中傳遞的生命理想等。此外,每個宗教都有它的寓言故事,融入 了宗教教義與淑世情懷。
《阿含經》中充滿智慧的小故事甚多,都帶有修行、教化色彩,本文即拈出數則以饗讀者。不必問故事的真假,只須思索回味、依止實踐便好。
捧著油鉢的男子,能通過考驗否?
本故事出現在《雜阿含經》卷廿四、第 623經。大意是說:
一位男子接受考驗,他捧著一碗盛滿油的碗鉢走在路上,後面跟著一位持刀男子。這時道路兩旁滿是人潮,歌舞喧鬧,聲動震天。
現在測試開始了,若持油鉢男子走完全程, 一滴油也沒溢出,他可以保住性命,否則就要被殺頭。請問他安然走完全程、保住腦袋沒有?
這是佛對弟子說的故事,弟子紛紛答道: 有,他安然無恙。原因是:在性命交關的時刻,哪裡還管得著路旁的歌唱與舞蹈?專注的結果是:一滴油也沒潑出!於是佛做了一個結論:「一其心念,不顧聲色,善攝心法,住四念處。」意思是說當你專注於「四念處」(觀察你的身、受、 心、法),全然制之一處,哪來的美女、喧鬧與躁動?不都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嗎?
再拿現代生活來說,當你緊張焦慮之時腎上腺素飆升,平日做不到的事情都奇蹟似地爆發出來,如運動員面臨競賽、考前的衝刺、處理 棘手問題等,都是心無旁騖、志在必得的表現。 這時,你就像那持油鉢男子一樣,通過考驗、抵 達終點,一滴油也沒潑出了。
貓狸迷悶,東西狂走
本故事出現在《雜阿含經》卷四十七、1260 經。大意是說:
有一隻貓狸飢餓極了,牠捕捉了一隻老鼠囫圇吞棗吃下肚,誰知這隻腹中鼠更高一招,吃盡了貓狸的內臟。貓貍忍受不住疼痛到處竄走、狂奔,終至於死。
佛說完這個故事便勸誡弟子,當你進入村落乞食,遇見女色切勿動心,必須「善護其身, 守諸根門,繫心正念」,把六根門頭守護好,切勿鬆懈放逸,否則「貪欲發已,欲火熾燃,燒其身心」,不就像那貓貍一般,不但捕鼠功虧一簣,還丟了性命。
在僧團修行切忌女色,這不是輕視女性, 而是「食色,性也」本然如此,我們倒不必反應過度。
烏龜的都攝六根
本故事出現在《雜阿含經》卷四十三、1167 經。大意是說:
一隻烏龜躲藏在草叢裏,野干(即狐狸) 見了,打算捕捉牠。烏龜看見野干奔來,趕緊把 頭、尾和四隻手腳縮進硬殼之中。野干在龜殼旁廝守,打算龜伸出頭足,立刻撲食牠。不料, 等了很長時間,烏龜的頭足始終不肯伸出來。野干感到又累又餓,便帶著憤怒的心情走開。
佛告訴弟子,野干就好比魔王,在你左右窺伺,欲置你於死地。這時就要學那烏龜,把 頭、尾、四肢收縮起來,讓對方不能得逞。
佛進一步表示:修行之時也要像那烏龜, 把六個部位照顧好(譬喻人之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勿放逸、勿懈怠。
這個故事讓我們想起了《楞嚴經》裡「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教示。守護六根,確實是修行入道的根本。
《箭喻經》說「十四無記」
本故事出現在《中阿含經》卷六十、220 經。大意是說:
有一男子被毒箭射中,旁人立刻要幫他把箭拔出,男子卻不肯,他說:「我要知道射箭的人是誰?他的姓名、種族、膚色、身材的高矮 胖瘦?我還要知道箭的材質、類型、從哪個方向射來?⋯⋯」結論是:還沒弄清楚所有答案, 他已經毒發身亡。
佛為何說這個故事? 那是因為有人問起14 個關於宇宙人生的問題,後世稱作「十四無記」。「無記」是不確定,可能這樣也可能那樣之意。這14 個問題是:世界是恆常存在的嗎? 世界是有邊際的嗎?生命與自我是相同的嗎? 如來死後還存在嗎?⋯⋯佛以「愚人不肯拔箭」為喻,意思是說你還沒得到答案,壽命可能已經終了。
以後學術界稱佛是「實效主義者」,因為佛認為抽象問題的思索,都無益於解脫,不如返照內心,從事有實質效益的修行,如禪定、出離、淨化、觀照等。其步驟便是由四聖諦、四念處、八正道、三法印等下手。
以上列舉《阿含經》的故事,由佛娓娓道來,真可謂「小故事、大啟示」啊!
(本文作者為東吳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靈鷲山慧命成長學院講師。著有「《華嚴經》之如來放光」、「十方成佛──華嚴小百科」等書。)
出處: 有緣人月刊287期
Views: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