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緣人會訊

有緣人會訊

對話》 對話也要說好話

撰文.呂松庭 圖片.世界宗教博物館

心道法師曾經開示:「我建立世界宗教博物館與推動宗教對話,就是希望呈現各宗教的正義,並在尊重、包容、博愛的前提下相互對話、合作,追尋、創造公義的世界,成就世界和平。讓我們用愛來包容差異,用對話來增進理解,用生命行動來見證自我信仰,而不是用武力、暴力來屈服他人。在我們追求公義的過程中,唯有以愛與對話才能締造和平。」

人間為何需要對話呢?當年,十二年國教議題發燒,­­有教育人士提出擔憂「馬太效應」,讓成績好的越來越好,成績差的越來越弱勢,教育資源跟著極端化,向兩極拉扯。

家裡面也有「馬太效應」,我們常看到小時候備受讚美,功課比人好一點的,從只領先一點點到一路領先,許多父母由於馬太效應,從小就送孩子去補習,就是要搶這種「領先一步」的優勢。我們不僅要對話,也要說好話。

1968年,美國科學史學者羅伯‧莫頓提出這個術語,引用《聖經‧馬太福音》的這段話:「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幾年前,經濟學界提出「贏家通吃的社會」警訊,從教育、家庭、經濟到企業界,普遍瀰漫這種氣氛。

教育上,「馬太效應」其實是個盲點,老師會用學生過去的成績表現來評價學生,卻很難做到公平。當然,像比爾蓋茲、賈伯斯這種在校成績不好的「突然發光型」,就只好被埋沒,或者經歷更辛苦的奮鬥。

心理學研究早就證實馬太效應的存在,我們不妨稱做「錦上添花」,因為成績好的才會得到讚美和獎品,獎賞又驅策他繼續領先。被貶入「後段班」的學生和孩子只能躲在暗影,得不到應有的待遇,陰影還會越來越暗。

但是,若試著將「馬太效應」昇華為身心靈練習,老師家長應瞭解到對孩子評價所造成的影響。讚美若是黃金,不要把黃金一直往「好學生、好孩子」身上堆,即使你真的不想讚美孩子,也要讓孩子知道那只是一時的,不代表他這個人,尤其不代表未來仍舊如此。就如心道法師所言,對話示要去了解彼此的差異,包容差異,說好話的對話,增進人間的幸福感。

馬太效應的光明面則是:當一個人後來做出成功表現後,通過了考驗關卡,人們會追溯並重新評價他的早年,如果不說,沒有人記得邱吉爾曾被視為「閱讀障礙」。對於一個成功的人,早期的挫折和困頓將搖身變為勵志美談。這個在家的練習並不僅是要你「預約未來的成功」,而是廣泛蒐集你過去的經驗,失敗也罷,不如意也沒有關係,但希望你從生命史裡找到可讓你在將來「領先一步」的資糧。

馬太效應其實也在要求我們,訂定自己的成功標準是最重要的。引用賈伯斯的名言:「讓自己成為完美的標準,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他人期待完美的眼光。」然後,你才可能在自己的標準內找到「領先一步」的開始。

過去或許是困頓的,不如意的,得不到他人讚美的眼光,但成功是條進行式,慢慢爬著的烏龜最後可能領先兔子。我們學習用這樣的觀點看待自己,也開導起步較晚的孩子。

Views: 1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