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陳瑞貴
提到「世代關係」,或許會聯想到與「代溝」相關的負面語詞,例如:跟不上時代、一代不如一代。世代關係不只是溝通的問題,也在顯示世代間文化、價值、觀念、生活與工作方式的複雜性差異。當多世代共同生活成為必然,將會是個無法迴避的未來議題。
「世代」定義改變
一個世代多久?《說文解字》認為「30 年為一世」。在變遷緩慢,價值、觀念、規範趨同的社會,以「時間」作為世代區隔的唯一依據或有其意義,但當變遷快速,價值、觀念、規範多元時,可能不再適用,甚至時間距離會是動態的,例如臺灣的7、8年級生和大陸的80、90後,都縮短為以10 年為時間距離。
日本則以社會特徵標示,如泡沫經濟時進入職場的泡沫世代、適值就職冰河期的冰河期世代、寬鬆教育期的寬鬆世代、無慾望的悟世代;韓國有以每月收入標示的88 萬圓世代、強調無慾望的五拋、七拋世代及代表千禧年代的MZ 世代;美國以性格、喜好、工作觀、數位能力區分,依時間序為嬰兒潮世代、X 世代、Y 世代、Z 世代及α世代。此外亦有以心理或社交議題為特徵區分,例如以兼職為生計的飛特族(Freeter)、放棄社會競爭且無慾望的躺平族。這些族群的文化、價值、觀念、認知、偏好、生活習慣與處世方式,與其環境如科技、經濟、政治、教育、社會等的互動、感受和認知有密切關係。
多世代共同生活
無論在家裡或工作場所,多世代共同生活、工作將會是一種常態。《行銷5.0》一書中指出,當前行銷面對的挑戰之一,是5 個世代共同生活在地球上,各有偏好與行為方式,可能成為世代鴻溝。所謂的5 個世代採取美式世代區分法:
● 嬰兒潮世代(1946 -1964):穩重、有責任感,經驗豐富和具有高專業知識,堅持傳統價值觀。出生時沒有電腦、網路,習慣實體購物。
● X 世代(1965 -1980):獨立、務實、有創意。對傳統與數位工作適應力高,職場穩定性和忠誠度高。喜用搜尋引擎、偏好創新商品及實體購物。
● Y 世代(1981 -1995):又稱千禧世代(Millennials)、網際世代、N 世代(Net Generation)。勇於改變、適應快速、強調自我,追求有意義的工作和個人成長,也偏好多元溝通與團隊合作,重視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擅長數位工具及社交媒體,喜好嘗試、體驗,傾向線上與實體消費並重。
● Z 世代(1996 -2012):是數位原生世代,追求創新思維和彈性工作,偏好短文字的表述及影音媒體,熟練各種軟硬體及社交媒體,喜好在數位平台上建立個人品牌。偏好線上購物。
● α世代(2013 -2025):動機及注意力變化快速,熟悉數位科技與媒體,高度依賴手機、平板電腦。偏好線上購物。
共善共好的智慧與「和」
家庭可能是5 世代共存的縮影。在工作組織中,部份嬰兒潮世代及大部份X 世代居於領導地位,Y 世代則是設計和管理的主力,Z 世代是新鮮人,α世代扮演消費者角色。不同世代群聚在同一時空中,疏離或衝突或許難以避免,因為科技能力有落差,且科技所形成的價值、觀念、生活形態和工作方式更是分歧。
這時「欣賞」與「學習」或許是種轉化的方式。新世代欣賞與學習前世代的生活經驗,前世代欣賞與學習新世代的數位科技。欣賞與學習不是複製,而是智慧思維的湧現,創造共存共榮的靈性合作平台,誠如心道法師指出,「智慧,能把差別統合起來,看到空性的本質。」在追求地球永續的共識下,認知到心道法師所強調:「『和』才能共善共好。」
來源:第338期《有緣人月刊》
Views: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