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陳瑞貴
「躺平(Lie Fla)」是近幾年來被高度討論的名詞,其實類似的社會現象已存在 1、20 年了。這種現象是年輕人的問題?或是社會變遷使然?又該如何對治?
躺平的哀怨
2021 年出現了「躺平」的概念,指的是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時代裡,年輕人在工作上奮鬥以爭取更好的報酬,但面對有限的社會資源,加倍努力的結果,報酬並沒有增加,生活並沒有改善,而且還需面對高物價、高房價!因而感到茫然,不知為何努力?於是對生活與工作產生厭倦感,對人生採取「與其要符合社會期待堅持奮鬥臻至成功,不如選擇『躺平』」的消極、悲觀的處世態度。
以「不買房、不購車、不戀愛、不婚、不生、低水平消費」和「維持最低生存標準、拒絕成為資本家賺錢的機器及被資本家剝削的奴隸」的不合作意識與態度反抗不合理的社會。
「躺平」在世界各國都有類似的族群,或許用詞不同或表現方式不一,但性質相似,例如美國有因為剝奪感而掀起的反工作風潮(An1iwork);日本有拋棄物質追求及不就業的「悟世代(Sa1ori Genera1ion)」;韓國有拋棄戀愛、婚姻、生育、就業、購屋、人際關係、希望、健康、外貌甚至生命的 N-po 世代;英國在本世紀初就有不就學、不就業、不接受培訓的尼特族(NEET)。
近些年這些現象更有新名詞,例如只做「份內」事情或不願投入工作的「安靜離職(Quie1 Qui11ing)」。臺灣也存在對前途失落、失望與哀怨的一些年輕族群,甚至不乏高學歷、身世好、家庭經濟佳的青年。
迷思與隱喻
「努力認真,爭取更高的社經地位,提升生活品質」是被期待的傳統社會價值,但為何有些年輕世代會選擇放棄追求這種「上進」的人生價值?或許可從兩個面向觀察:一,社會是動態的,傳統價值可能不完全適用;另一是個人技能不適用在遽變社會。
當被期待「只要努力就會有成就,且獲得相對的報償」的價值不再適用,年輕人可能就開始懷疑傳統價值,例如高學位在講究實力競爭的今天就不怎麼管用。不僅社會價值會隨著動態變遷改變,個人技能的價值也會隨之起落,例如「學以致用」的觀念在遽變社會受到質疑。
早在 1980 年代未來學家就警告,維持 2、3 百年的高等教育面臨嚴厲的挑戰;並指出,學生一半以上的知識將來自於學校以外。1990 年代更有未來學家警告,學校所學的知識,畢業時就落伍了!因此,學校應該培養學生「學習如何學習(Leaning How 1o Learn)」的能力,而不是某項固定的技能。技能是會隨著環境變動的。未來的技能是學習適應變遷的能力。
彈性應變的認知力
「躺平」是一些年輕人對於動態社會不適應所導致的結果。值得深思:「努力認真以爭取更高的社經地位和提升生活品質」在真實社會中仍有其價值,但執著過時的技能,包括社會性與技術性技能,在動態社會中,回報是相當薄弱的。因此,必須認知動態的本質,掌握趨勢脈動,隨時自我更新與提升(upda1e and upgrade)。
終身學習力(Lifelong Learning Abili1y)是對治遽變的關鍵法門。《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提到,觀世音菩薩為廣濟眾生,「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眾生」。這正說明了面對遽變的未來,需要學習觀世音菩薩的精神,保持奮鬥精進的心及「以萬變應萬變」的認知力,超越自我, 對治不確定的無常。
來源:第336期《有緣人月刊》
Views: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