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呂松庭 繪圖.陳佳蕙
剛到花蓮,余德慧老師開車來接我們,到東華大學的宿舍區,時間是九十年代的中期,兒子才幾歲。那天顧瑜君也在,幾個人看著兒子騎三輪車,在風光明媚的宿舍轉。
那天的細節已經不記得,卻留下一張顧瑜君在後頭含笑看兒子的照片。兒子那時也未診斷出自閉症,一切感覺就像花蓮的豔陽天。
又過了將近十年,顧瑜君接下豐田的五味屋,成為照顧偏鄉孩子的所在。這裡雖是二手商品的老屋,但我一直喜歡他們所講的,讓這裡「充滿關係」,而不只是「商品」。
要建立關係,先要建立一些規則。譬如,在五味屋,中午,工作人員要數當天有多少人來用餐,然後再取出有相應名字的碗。在五味屋,每個孩子想必都有一個碗,這是歸屬感的開始。
當初,兒子進到照護機構 ,也是從貼上自己的名字開始建立和機構的關係。老師給他照相,印名條,貼在聯絡本、置物櫃和碗上面。於是,每天的規律就是把鞋子放進有他名字的鞋櫃、穿他名字的拖鞋,中午,拿出有他名字的碗吃飯 ,下午放學,把有他名字的聯絡簿放進書包。
據說,當初會命名為「五味屋」,是因為來的二手商品很多元,於是,就取「五味雜陳」的意涵。
但是縱然五味雜陳就是人生,也要有一個碗,才能去嘗箇中的味道。
你會去想,在一個老屋內,有一個碗,寫著自己的名字,有一群人,等著你來開飯。孩子就這樣開始去認知作為一個人的價值。
這世上的人也是五味雜陳的。佛陀比喻,得人身者有如抓過泥土後留在指甲縫的塵土那麼少,如果用這麼稀少的泥去做成一個碗,如果你覺得自己就是那碗。
懷念當年的花蓮旅程,懷念余德慧,也祝福顧瑜君。
View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