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緣人會訊

有緣人會訊

人體血液檢出塑膠微粒

撰文.紫式部

去年聖誕節,就有外國媒體報導人們的聖誕大餐裡的塑膠微粒,高達兩噸。這些塑膠微粒進到人體,早成的傷害,是無法估算的,嚴重的話,連腦、肺和心都會受到永久性的傷害。

而且由於現在生活裡塑膠無處不在,就算你以為吃的非常的安全健康,還是會不知不覺的把塑膠吃進肚。塑膠可能在裝食物的塑膠袋上,也可能隨波飄盪由魚類進到人類的食物鏈。

根據媒體報導,英國科學家就首次在人體血液中,檢測到微塑膠,發現近80%受測者身上都有。此外,大陸醫界也發現,不只血液樣本中存在塑膠微粒,甚至連心臟組織樣本,也有微塑膠滲入。

尤其在夜市,塑膠垃圾產生速度快,更大量使用,一次性塑膠餐具,從吃的到用的,人類難逃「塑」命。

病從口入,不是只有食物而已,進食的餐具,恐都潛藏要命毒素。

臺北榮總臨床毒物與職業醫學科主任楊振昌:「在以往大概大家最擔心的,就是所謂的一個塑化劑,那當然最近大概十年左右,大家提到這個微塑膠,微塑膠就是小於0.5公分,這個東西在以往認為,對人體應該是沒有什麼,健康的影響,但是最近幾年的研究,也提到這種微塑膠,進到身體裡面,它或許還是可能會造成健康影響特別是微塑膠只是它一個大小,但它上面可能帶有不同的東西,也許它帶有譬如帶有戴奧辛,帶有這個塑化劑,或者帶有這個重金屬。」

微塑膠又稱塑膠微粒,粒徑小於5毫米,遍佈在空氣水及土壤中,充斥在生活遭,透過呼吸道皮膚,腸胃道進入人體。

中央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羅月霞:「在水循環的話,可能就會被水生動物吃,那我們人呢,可能會透過食物鏈,我們藉由飲食,或者是說在製造的過程,寶特瓶,那飲料可能就是,會有一些殘留的塑膠微粒,如果真的要說,人要有什麼影響的話,那個劑量很低的話,可能不會有很明顯,跟疾病有關係,或者跟健康有關係,但是如果說長期日積月累下,或許它是有這個風險在。」

中央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羅月霞:「研究塑膠微粒,初步研判,若沒達到一定劑量,對人體腸道不會有影響,而根據外媒報導,科學家首次在人體血液中,檢測到微塑膠,發現近80%受測者身上都有,其中有一半血液樣本含有PET,有的甚至含有2到3種微塑膠,大陸醫界也發現,除了血液中有塑膠微粒,現在連心臟組織樣本,也有塑膠微粒滲入。」

中央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羅月霞:「可以在血液裡面測得到,就代表說,我們人體排出去的速度,就是遠慢於它進來的速度,它才會在這個血液內,我們會偵測得到,殘留在血液內的話,它的確就有可能,跑到其他的器官,那甚至於像在腦,也是有人說就是,會影響到腦部,如果我們不重視這個問題,長期一直持續地暴露,讓我們身體體內,可能累積到一定量的時候,那時候可能器官是會受到影響的。」

目前雖然沒有證據證明,塑膠微粒對人體的危害,但透過動物實驗,持續餵食小鼠,聚苯乙烯塑膠微粒,發現到牠們的學習與記憶,產生影響和改變。

中央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黃佳瑜:「那我們餵的這個,粒徑的範圍是2微米會給牠餵食每週兩次,持續八週,發現說讓小鼠暴露,聚苯乙烯塑膠微粒,會讓小鼠的學習與記憶,產生問題,牠們沒有辦法學習得很好,然後在隔一天之後的記憶方面,也有缺失。」

微塑膠無所不在,不僅會進入人體,對海洋生態也造成巨大衝擊。

記者劉彥萱:「台灣都會河川,已經受到微塑膠污染,而且微塑膠的量,與人口密度還有土地使用,呈現高度相關,我們現在就,跟著海洋大學團隊出海,實際去採樣海洋中的微塑膠。」

海洋大學研究助理李惠茹:「現在要準備佈放這個拖網。」

運用虹蝠網,採集漂浮在,海面上的微塑膠,全球每年約有800萬到1000萬噸,漂浮垃圾流入大海,部分被風浪打上岸,有的則經過風化分解,變成塑膠微粒。

海大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副教授許瑞峯:「這些微型塑膠,或者是塑膠垃圾上面,都會吸附很多的有毒的物質,那這些可能我們吃進去了,可能會把微型塑膠,或者塑膠垃圾排掉,但是這些有毒的物質,可能會留在身體裡面。」

微塑膠因為體積小,常被海洋浮游生物誤食,但海中的塑膠,通常夾雜有毒物質,人類可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經由食物鏈,最終將微塑膠吃進體內。

海大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副教授許瑞峯:「可以看到有很多,類似也是保麗龍的材質,那這個必須要再進到實驗室,進一步的消化然後萃取,鑑識這些是不是微型塑膠。」

許瑞峯長期做河口與海洋監測,他說微塑膠粒徑小,容易傳輸,目前台灣河口,微塑膠濃度範圍,約每立方公尺0到1.8個之間,但像是淡水河,人口密集的都市區,微塑膠含量高,中研院的報告就指出,淡水河平均每立方公尺,有24.6個微塑膠,對人類的健康和食物鏈有潛在風險。

Views: 1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