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顏靜 插畫.陳佳蕙
我在網路上讀到一則代人祈禱者、代人流淚者的訊息,寫著:「消費即布施:『我知道我花的每一塊錢,提升個人生活品質。我知道我花的每一塊錢,直接或間接分享給每一個人。』」離開網路,我的思緒繼續沉浸在這個「消費即布施」的論點。我確實想像過,從小到大, 我花掉的錢,從我手上遞到他人手上的每一張鈔票、每一塊錢,後來都到那裡去了?在人間的交易、傳遞間,說不定從我身上流出去的錢, 曾經到我身邊,後來又再度離開?
你可能聽過的勵志故事:有人將他賺到的第 1 張千元鈔票裱框,表示不忘本。日後這個人成為富翁,他常跟訪客談起這張鈔票,有一天, 來了一個出家人跟他說:「你放在這裡的1 千塊, 永遠都只是 1 千塊,但如果你當初將這 1 千塊捐出去,經過你的善心流傳,這 1 千塊就會更有價值。」
每一塊錢,每一分財富都應該善盡其用, 在人間能夠發揮愛心,這其實就是佛法的金錢觀,佛教徒覺得,金錢如果是要流動和循環的, 那麼,消費的原則應服膺善因果和善循環── 我們花的錢,要跟不好的因果和業力說「不」。如果我的消費會造成一些不好的後果,例如, 有更多的森林會遭到砍伐、環境會更加惡化、海洋的垃圾也因而更加嚴重⋯⋯,那等於就是用生態的耗損來承擔我們的消費,即便只是一塊錢, 也像水波一樣的,最終吹皺了一池水。
佛陀將「布施」當作是六度波羅蜜之首, 是最重要的修行功德。你應該讀過許多類似的經文,我自己喜歡《俱舍論》的這一句:「隨時施, 隨其所應而布食」,現代人的金錢能夠買到的, 早就不只是衣食而已,但那種善意和給與,應該千古不變。
《大智度論》說「淨施」,布施的心是乾乾淨淨的,「不為世間名利福報,但為出世善根及涅槃之因。」
不為什麼的布施, 就如我們在慈悲中所花的錢, 最後仍有意想不到的福報。有空的時候, 請你務必觀賞當年由傑克尼克遜(Jack Nicholson) 主 演, 亞歷山大佩恩(Alexander Payne)導演的《心的方向(About Schmidt)》,我覺得這是傑克尼遜最好的演技 之一。
在電影中,傑克尼克遜所飾演的老人史密特喪偶後,在美國各地旅行,過著茫無頭緒的生活,兒女都長大了,他覺得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需要他,他是可有可無的。回到家,當年他花錢做善事領養的一名非洲兒童寄來感謝信,說因為他的贊助,他現在可以上學讀書了,他畫了一張心目中這位白人爸爸的蠟筆畫寄來,傑克尼克遜哭了,一個孤單老人的哭,卻是安慰的哭。
出處: 275期有緣人月刊
View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