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曹郁美
禪修、禪觀早於 3000 年前出現於印度,還發展出瑜珈行者(即在靜僻處修行之人)。
它不外乎藉著調身、調息的步驟,達到身心靈的平衡,終極目標是梵我一如、天人合一。
以「瑜伽(Yoga)」一詞來說,這是藉著提升意識,幫助吾人發揮潛能、有系統與步驟地去執行。
因此你可以說「瑜伽」是哲學觀,也可以說它是符合醫學原理的健身法則。
後來佛教承襲過來,發展出各種禪觀法門。
「禪」是靜慮、無分別、止息煩惱;「觀」則是內在、自省、觀照的功夫。
「禪」與「觀」的配合可以讓人內心清明、降伏貪瞋癡,達到定慧均等的境地。若以中國禪宗的語言來說,就是「明心見性」、「找回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
此外還有「五停心觀」,指的是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數息觀和界分別觀。
其中數息觀與不淨觀在部派佛教論典中,合稱為「二甘露門」。
大約 30 年,已逝的一行禪師在西方國家推廣「正念減壓」,此法門流行了起來。
然而不論是一法門、二法門還是五法門,它們的原理是互通的。
本文便依此略敘三種臺灣佛教界較熟悉的法門:不淨觀、數息觀、念佛觀。
「不淨觀」是四念處之一,即「觀身不淨」,流行於南亞、上座部佛教,其意義與目的在於:起生滅無常想。
試想,一位本來壯碩如牛的男子或是美麗女子,忽然老、臭、髒,甚至成了一具屍體、一副枯骨,如何能不對「死」畏懼?
再反觀,自己將來不也是如此?
那麼為何要貪愛此身、戀戀不放?修「不淨觀」若能功夫深,確實能降低個人的貪愛與執著,並體認苦之本質,以及「十二因緣」:由「無明」至「老死」的過程。
「數息觀」即數呼吸,以放鬆、自然的方式吸氣、吐氣(內心數「一」),再吸氣、吐氣(內心數「二」),如此數到「十」。接著重頭來,又從一數到十,反覆又反覆。
它的好處是方法容易,但專注不易,禪修者很容易察覺自己從未數到「十」,一路上妄念紛飛,不斷地重來,何其慚愧也。據筆者觀察,初學者多採此方法,有人迅速專注,有人失去耐性,執行效果因人而異。
「念佛觀」屬於淨土法門,所謂「念佛」可由淺入深,分為以下三種:
一、稱名念佛。「名」是指阿彌陀佛聖號,出聲唸、默聲唸;隨眾唸、獨自唸;大聲唸、小聲唸;慢板、快板皆可。
平日養成習慣,則臨終前佛號縈繞,西方三聖必來接引你至淨土。
臺灣流行「打佛七」,期許自己七日內剋期取證。
二、觀想念佛。念佛人可觀想彌陀聖眾「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前提是你最好熟悉淨土經典,並對「一心不亂、念佛往生」生起信心與意志。
三、實相念佛。什麼是「實相」?即體認宇宙萬法皆是亦生亦滅、非生非滅。
用在「念佛」上那就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念與無念,打成一片。」這是最難的法門,執行過程必須與「空」相應方可。
由上述可知,「不淨觀」手段強烈,能迅速地離貪。「數息觀」較溫和,屬於細水長流型,但切莫焦躁。「念佛觀」則必須深信彌陀、嚮往淨土。
自己究竟適合哪一種法門?可與老師討論,給予指導與訓練。您我不妨互相激勵,得到禪修的裨益。
來源:第304期《有緣人月刊》
Views: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