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呂政達
晴雨霧間,或是略為涼爽的海風從太平洋吹來,或是,要走向律心堂拜見師父,或是往祖師殿參拜,總會經過林相蒼鬱的羅漢步道。
剛起初經過羅漢步道,心是趕路的行者,嘀嘀咕咕,可不能遲到,讓師父等。
以為聽見步道旁老樹的笑聲,鳥聲在挽留我的腳步:「停一停,別錯過這個好時節。」
那一天,我停下來,仰看著眼前的樹林,阿羅漢停止在每個修行的姿勢,聖者抬頭,做出傾耳聆聽的姿勢。
他聽見樹的話語了嗎,聆聽一切有為法,剎那生滅、三界生死輪迴,都化為林梢的風和煙。
我想起周夢蝶有首詩自稱:「遲睡的老樹之一」,是啊,相對於像永恆那般漫長的一座山,我們只是遲到也註定要離去的過客。
我站在羅漢步道上,每棵樹的姿勢都是一首敘事詩,在無餘涅槃前劃下句點。
但願我真的變成羅漢步道旁的一株老樹,能向剛從經堂說法歸來的心道法師打招呼,能迎接太平洋上自雲層探頭望的龍。
是的,我的枝葉將是藍鵲的家。
周夢蝶的詩:「又是有翅和無翅的想飛,想沖天的時候到了一尊狗尾草,優雅的伸手給另一尊狗尾草。」
佛教教團有「叢林」之稱,南傳佛教有森林苦修傳統,森林照見不變的榮枯定律,在不變之下的常變,每座森林都是生態的寶典,每張葉片都在說著一則深奧的定理。
南傳佛教大師阿姜查多年來在森林寺院巴蓬寺做行禪和坐禪,心如枯木,榮枯都已忘懷。為此,羅漢便長坐森林下,繼續禪修五百年。
上靈鷲山,請記得來到羅漢步道,這條短短的小徑是靈鷲山生態的核心,也是靈性燁燁發光的所在。生態相互交融,彷彿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並且未曾遭到人為的破壞。
陳碧芬師姐說:「當年心道法師在開山之時,一定是基於對大自然的尊重,保留下整個的森林景觀,林內步道並非全然供人行走,也給原本生於斯、長於斯的樹木留下了成長空間,具體呈現了心道法師『眾生平等、無分別心』的一貫理念。」
森林,在靈鷲山成立前早就存在,將來也會繼續的存在。靈性生態的心,
也就是尊重每個生命的心。
當然,如果你遇見我,正在羅漢步道邊聆聽,請微笑,我將是這條步道最年輕的老樹。
來源:第303期《有緣人月刊》
View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