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緣人會訊

有緣人會訊

王安石的禪詩

撰文.曹郁美

中國古代有個現象挺有趣:文人從政比比皆是。

換句話說,他們是政壇名人,又是騷人墨客;上次介紹的蘇東坡、本篇介紹的王安石皆是,還有那寫出〈滿江紅〉的岳飛,是典型的「文人武將」。

究其原因在於:當時讀書人出路窄,唯有仕途才有「錢途」,才有光明願景,也就應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社會普遍觀念。

王安石在政治上最為人熟知的是變法,史稱「王安石變法」。所謂變法,以現代語來說即是政治、經濟、社會改革。戰國時代的商鞅變法讓秦國強大起來,併吞六國、一統天下,可說是最成功的一次;而清末光緒皇帝接受建議進行的百日維新、戊戌變法則最壯烈,因為最後「戊戌六君子」被斬首。

王安石是宋神宗時期位高權重的宰相,然而他的圖強變法情況不佳。當時的改革政策主要以財政為主,結果觸犯了許多高官、仕紳、地主,甚至引起朝廷內的新舊黨之爭,讓原來支持他的神宗信心動搖。

最後,王安石變法失敗,幸虧他在文學史上為我們留下了寶貴資產。

當時還有一個現象,從帝王到文人都喜歡與方外之士相交。所謂「方外之士」原指不涉塵世或不拘世俗禮法的人,後來轉作指僧、道、隱者。世俗之人喜歡與方外之士為友可能有幾個因素:當時出家者、隱居者人數眾多,甚至受到社會敬重,有關他們的奇聞軼事也特別多,若與他們談禪說道、烹茶賦詩能讓人忘卻世俗煩惱,亦可得附庸風雅的樂趣。

王安石就有一首〈和棲霞寂照庵僧雲渺平甫同作〉,詩云:「蕭然一世外,所樂有誰同。宴坐能忘老,齋蔬不過中。無心為佛事,有客問家風。笑謂西來意,雖空亦不空。」

看得出來,最後二句是重點。

「西來意」是指當初初祖菩提達摩從西天竺來到中國弘傳禪法,「祖師西來意」即是「佛法大意」。亦即本詩問:什麼是佛法大意?王安石給了自己一個答案:「雖空亦不空」。

空與不空,有與非有一直是佛法奧旨,它的意義在於:任何語言名相都屬於世智辯聰,都是戲論,唯有直觀頓入才能見到真理。

換個角度說,禪宗的「離言絕相」、「說似一物即不中」、「無念、無相、無住」正與「空」相應。

王安石還有一首〈即事〉我甚欣賞,曾拿它來當作考題,可惜年輕人擅長發揮者不多。

詩曰:「雲從無心來,還向無心去。無心無處尋,莫覓無心處。」

這「無心」二字意蘊甚深,以天上雲朵的無心出岫(編按:岫音同秀,出岫指從山中出來)隱喻人心的染淨,正是佛教的核心思想。

從《金剛經》的「三心不可得」、《楞嚴經》的「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到禪宗二祖慧可的「覓心了不可得」,「心」構成了向下沉淪的禍源,也是向上追求菩提道、成佛作祖的動力。

王安石是政治家、文學家,同時也是在紅塵俗事中打滾的人。他在社會風氣下耳濡目染,對佛道有所認識,寫下了幾首禪詩。他悟道了嗎?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唯有他自己明白了。

最後本文要以他的一首山水田園詩作結,他描寫了淡淡的、閒閒的心情,題名〈遊鍾山〉:「終日看山不厭山,買山終待老山間;山花落盡山常在,山水空流山自閒。」在肺炎疫情肆虐下,願我們能讀誦禪詩、觀照內心。

培養日日是好日、舉目皆佛道的心境。

(本文作者為東吳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靈鷲山慧命成長學院講師。著有「《華嚴經》之如來放光」、「十方成佛──華嚴小百科」等書。)

來源:第301期《有緣人月刊》

Views: 108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
本網站由橡網Andy(橡實資訊)建製維護